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05-16 09:33:05
原標題:山東建筑大學:讓勞動成為學子們最好的習慣
來源:中國青年報
高校的勞動教育,如何最大限度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認同感,繼而成為其習慣養成?在山東建筑大學,勞動教育不再是板著面孔的“老先生”,更像是與學子們朝夕相伴的“好友”:它是校園中穿梭的各色志愿服務“小馬甲”,是棲身于花草樹木中的實踐課堂,是講述校園建筑文化之美的學生講解團……
“勞”字嵌入志愿服務,校園防疫陣線高高筑起
自今年3月山東建筑大學校園進行臨時封閉式管理以來,校園里出現了許多“彩色馬甲”,熱能工程學院的橙色,藝術學院的紅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藍色,外國語學院的綠色……與次第開放的迎春、白玉蘭和粉櫻一道,構成了這個春天的別樣風景線。
自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山東建筑大學團委積極探索以“勞”為核心的志愿服務新模式,將勞動教育與志愿服務相結合,整合公益類社團、院級志愿服務隊力量,搭建校院兩級志愿服務體系,助推勞動教育落地。
活動開展以來,來自各個學院的5000余名青年志愿者們身穿代表本學院顏色的馬甲,按照以區域和日期為單位制訂的志愿勞動工作日程安排表進行輪崗換值,承擔了全校范圍內每日所需的全部志愿服務工作。
核酸檢測點每日的人流量動輒數千人,天氣陰晴不定,然而不變的是學生志愿者們一遍又一遍“請保持一米距離,戴好口罩,出示預約碼”的貼心提示,以及在餐廳勸導間隔排隊和分散就餐、在超市操場等人群密集場所提醒佩戴口罩等協助維持秩序的忙碌身影。
愛心反哺,勞動過程也是育人過程
除了必需的生活物資,臨時封閉式管理的校園里還運進了許多“愛心禮物”。T恤、牛奶、口罩和洗手液……是各個學院給學生們準備的“抗疫愛心大禮包”。
學生志愿者們早早地等在校門口,把一箱箱愛心物資搬運到宿舍樓前。下午2點的太陽還有些毒辣,志愿者們的汗順著臉頰淌到手里搬著的紙箱上,但大家不懼疲憊,分類逐一發放。
這所高校將勞動教育視為育人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付出者給予愛心反哺,讓勞動光榮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5月1日勞動節這天,這所高校的師生們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兩顆圓滾滾的煮雞蛋。學校為慰問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作出貢獻的師生員工,自早上7點開始,在三個食堂送出了3萬余個雞蛋。
“今天是勞動人民的節日,餐廳的工作人員們不但沒有休息,還早早地起來給我們煮了雞蛋,我們怎么能無動于衷,總要做點己所能及的事。”部分領到了“愛心雞蛋”的學生們在活動結束后主動幫助餐廳工作人員清理衛生、回收餐具。
食堂這邊有“愛心雞蛋”的勞動反哺,教學樓那邊有社會實踐的勞動動員。外國語學院的師生們在勞動節這天成立了山東建筑大學“美麗中國”“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兩支主題社會實踐團隊,將勞動教育貫穿外語人才培養體系,結合“外語育人”“課程思政”,進一步拓展“勞動+專業實踐”育人廣度。
勞動教育課堂搬出教室
走在山東建筑大學校園里,仔細留意會發現,這個學期負責校園環境衛生和美化的工作人員似乎換了一批新人,他們平均年齡只有20歲,力氣足、干勁大,揮起大掃帚扛起長水管毫不費力。但好像有些不太專業,掃帚一不留神沒拿穩就砸在了腳上,扛起了水管卻控制不好方向。
他們工作效率不算高,工作過程不免狀況百出,但自始至終干勁十足,工作成果也可圈可點:把草叢里散落的垃圾撿拾干凈、完成綠化區域的澆水工作、幫助清理了映雪湖的積淤、把橫擋在路上的共享單車搬到路邊擺放整齊……
這是參與校園勞動的學生們,他們同時也是在參與實踐課程。
山東建筑大學將勞動教育與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有機結合,開設了由8學時理論教育與24學時勞動實踐組成的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勞動與生活”。
各學院響應學校號召,根據學校劃分的“安全文明責任區”,將勞動教育的課堂搬出教室,搬到了校園內公共設施和花草樹木旁。
“之前時常看見大爺們在綠化帶旁邊忙碌,覺得澆澆水剪剪枝的工作沒什么復雜,這次親自上手做了之后才知道,看上去簡單的勞動其實并不輕松。”參與課程的陳勵陽同學感慨,“一次體驗,幾番辛苦,多重感悟,勞動十分不易,勞動者萬分光榮”。
該校還進一步落實每周四下午的“全校衛生大掃除”工作,為各宿舍發放垃圾袋和84消毒液,并鼓勵住校輔導員和班主任老師一起加入到勞動行列,師生合力,共同營造整潔舒適的生活環境。各學院還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文明宿舍創建活動,“最窗明幾凈宿舍”“最綠意盎然宿舍”“最溫馨友愛宿舍”紛紛亮相,充分調動了青年學生的勞動積極性。
勞以育美,動手實踐也動腦體悟
在這所大學的校園里有幾位鼎鼎有名的“老牌明星”:黃墻紅瓦的鐵路建筑展館、古樸自然的岱岳一居展館、年歲過百的地圖地契展館……它們是學校閃亮的“名片”,向外傳遞著別樣的校園建筑文化。而在“幕后”負責介紹這些“老牌明星”的,是來自各個學院的學生志愿者組成的校園文化景觀志愿講解團。
懷揣著對這些老建筑的熱情和對校園景觀的熱愛,講解團成員們每周休息日在各個展館內值班,為參觀展館的學生、老師、游客等講述這些老建筑的文化故事。校園未實施封閉式管理之前,他們承擔了每學年千余人次的接待工作,專業的解說和耐心答疑為這些老建筑帶來了經久不衰的盛名。
“展館是我們的朋友,也是我們的‘家’,在這里做講解工作的那些時光,早已將我們和這里緊緊系在了一起。我們了解它們所有的故事,它們也承載著我們與伙伴一起勞動、與朋友共同了解建筑文化的許多故事。”講解員嚴樂心同學說。
為將勞動教育的實踐性與美育的涵養功能相結合,山東建筑大學還開展“勞育+美育”主題教育活動,帶領學生們開展植綠護綠活動。
在山東建筑大學團委書記王鵬看來,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輸送德才兼備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開展勞動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未來進一步落實勞動教育工作始終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 通訊員 楊菁 張之穩 來源:中國青年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