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22-06-07 09:25:06
原標題:智慧氣象實現“風云可測”
來源:經濟日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氣象工作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圍繞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持續優化氣象服務供給,穩步提升氣象信息化水平,積極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成為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護佑人民安全福祉的重要保障。
筑牢防災減災首道防線
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明顯增多、強度明顯增強,越來越牽動著人們的神經。應對過程中,以氣象預警為先導的綜合防災減災機制高效運轉,自上而下緊跟天氣形勢的氣象服務部署迅速展開,為綜合防災減災救災搶出時間。比如,在臺風來臨前,智慧氣象保障城市精細化管理先知系統已上新臺風專版,協助城市大腦預判風險,以便高效部署居民緊急轉移。
“氣象服務的質量效益直接關系人民安全福祉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不斷提升氣象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有效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切實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莊國泰表示。
為筑牢安全發展基礎,氣象部門加快增強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風險防控能力,以全國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為基礎、區劃為支撐,全面評估我國氣象災害風險、承災體脆弱性和綜合減災能力,開展區域多災種并發群發、災害鏈特征分析,形成全國氣象災害防治區劃和建議措施。
面向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在全國范圍內已實現所有縣(區)覆蓋,全國鄉鎮自動氣象站也實現全覆蓋,60.6萬名氣象信息員奔走在鄉村一線,持續開展全國綜合防災減災示范社區的實地檢查和評定工作……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成效初顯,應急減災能力穩步增強。
從推進極端天氣監測預報預警到狠抓流域氣象服務,從應用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到完善預警聯動聯防機制,從推進西南地區等區域補短板強弱項到守護大城市安全運行,氣象服務幾十個部門近百個行業,覆蓋億萬用戶,氣象科學知識普及率達80.2%,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達92.8分,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公眾接收率達95.1%,充分發揮了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厚植氣象科技創新沃土
為推動氣象更好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求,氣象科技創新銖積寸累,厚培“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沃土。
氣象觀測是預報的基礎,也是實現預報精準的前提。我國現有氣象觀測站超過7萬個,鄉鎮覆蓋率達100%。其中,2423個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實現觀測自動化、數據精準化、綜合判識智能化,觀測頻次比人工觀測提高4倍至8倍;7顆在軌風云氣象衛星組成綜合立體氣象觀測網,成為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主創新的“爭氣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200余部雷達與100余個探空站、大型無人機等組成協同觀測陣型,從高空視角俯視大地,密切監測天氣發展變化……
在天氣復雜程度日漸升級的同時,數值預報業務支撐能力也在不斷提升,成為預報精準的底氣。截至目前,我國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鐘,暴雨預警準確率達89%;臺風路徑24小時預報誤差縮小到65公里。從短時臨近預報到短期預報再到中期和延伸期預報、氣候預測,預報預測業務體系全方位升級,小到捕獲雷暴大風動態,大到預測未來天氣趨勢,無縫隙預報預測能力逐漸增強。
作為預報業務“大廈”的地基,氣象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中國氣象局建成高速氣象網絡、海量氣象數據庫和國產超級計算機系統,形成“云+端”的氣象信息技術新架構,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得到應用,氣象信息支撐能力明顯提升。其中,我國第一代全球大氣/陸面再分析產品(CMA-CA)投入業務應用,對降低我國氣象業務科研工作對國外數據產品的依賴更是具有重要意義。氣象實況分析產品分辨率由5公里升級為1公里、每小時發布一次,為公路交通氣象預報、山洪地質災害預警、基于位置查詢天氣實況等需要高精度數據的領域提供了更可靠的支撐。
莊國泰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氣象科技發展緊跟國家科技發展步伐和世界氣象科技發展前沿,堅持創新優先、人才為本,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國家氣象科技創新體系,由以跟跑為主發展到跟跑和并跑并存、部分領域領跑的新階段,不斷提升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能力,并為世界氣象科技發展和全球氣象治理貢獻力量。
精細服務護佑國計民生
打開手機軟件、拖動風口進度,山東省壽光市崔嶺西村的菜農崔江元熟練操作著“新農具”,兩畝大棚頂簾緩緩拉開,濕熱的大棚里立刻清爽不少。自從當地氣象部門免費給大棚安裝了200部互聯網智能溫濕度儀,壽光菜農無論身在何處,都可隨時通過手機APP知曉棚內溫濕度,及時采取調控措施。“我每天還會收到氣象部門發來的天氣趨勢、農情和農事建議,管用!”崔江元說。
隨著現代農業氣象觀測站網越織越密,氣象部門不僅能為各地調整種植結構提供決策咨詢,還與農業農村部聯合創建首批10個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跨部門、跨區域形成共建共享格局:蘋果氣象服務中心將小蘋果做成大產業;茶葉氣象服務中心融入產業鏈為茶香添韻味;橡膠氣象服務中心深挖數據潛力科學生產……智慧農業氣象服務直通田間地頭,賦能農業發展。
不只是為農服務。近年來,氣象部門從優化服務供給向滿足應用需求延伸,積極構建開放融合共享的氣象服務生態體系。
比如,精細化交通氣象服務,助力大交通降本增效?!拔覈哞F線路在抗寒、抗風、抗濕熱等多個領域達到世界第一?!敝袊こ淘涸菏俊⑹仪f鐵道大學副校長杜彥良表示,氣象保障了復雜環境下交通基礎設施的長期安全運營,為中國高鐵“走出去”積累了寶貴經驗。
比如,為物流行業提供氣象支持。憑借數據支撐,浙江省各級氣象部門聯合開發了“義新歐”商貿物流氣象服務系統,成立全國首個“一帶一路”商貿氣象臺,為物流企業提供沿線主要城市氣象實況及未來15天氣溫、降水以及中歐班列商品氣象適宜度指數等預報信息產品,自2019年試運行以來,累計服務近700列次中歐班列。
“在很多人印象中,氣象部門的工作就是預報天氣,但實際上很多行業的發展都與氣象關系密切?!敝袊鴼庀缶謶睖p災與公共服務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時期,氣象部門還將在航空、遠洋導航、金融保險等重點領域,加強氣象服務專業模式、模型、算法研發,突破一批制約氣象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進行更深入的融合。
國務院近日出臺的《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明確要求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努力構建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強支撐。
未來,氣象將與國民經濟各領域深度融合,在推動氣象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優化人民美好生活氣象服務供給、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支撐等方面,凝聚形成共同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