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2-06-16 09:30:06
原標題:區域資源統籌 校際融合發展
來源:中國教育報
近年來,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圍繞“促進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發展”的工作目標,建立常態化片區教研、動態化師資調配、長效化考核激勵三項機制,為農村學校教研教改設計“專道”、搭建“平臺”,推動縣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創新實施
建立常態化片區教研機制
長期以來,受學校布局、辦學規模、教研機制建設等因素制約,農村學校集中教研活動難以開展,成為提升農村學校教研水平、推動鎮域教育發展的障礙。
面對這些問題和困境,臨朐縣創新思路,發揮中心校的示范帶動作用,打破校際壁壘,統籌調配教研資源,采取“1+N”模式,建立片區教研聯合體,打造區域內小學、教學點全覆蓋的教研聯盟。教研片區結合自身實際,在集體備課、課堂觀摩、同課異構等教研活動中自主確定主題,提前制定方案,分學科、分時段全面鋪開。縣教體部門成立教科研專家指導小組,定期深入教研現場進行“一對一”指導,確保區域內集中教研工作落到實處。冶源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道:“根據學校規模和布局,我們將街道劃分成4個教研片區,每周利用半天‘無課日’,統籌安排開展教研活動。目前,已組織教研活動120余次、集體備課90多次、聽評課165節,參加人員3000多人次,片區內交流合作、智慧共享的教研氛圍非常濃厚。”現在,片區教研成為臨朐縣農村學校開展主題教研、校本研修、崗位練兵、師徒結對等活動的主要模式,也成為教育教學改革順利實施的主陣地。
統籌協調
建立動態化師資調配機制
孫麗媛是冶源鎮傅家李召小學的一名音樂教師。下午兩點半,剛上完四年級音樂課的她,迅速騎上電動車趕往一公里外的洼子小學,那里還有20多名小合唱隊員正等著她。在冶源街道像她這樣跨校“走課”的教師還有很多。
為解決薄弱學校部分學科教師緊缺的問題,臨朐縣建立鎮域動態化師資調配機制,明確要求短缺學科教師實行跨校“走課”,縣級以上學科骨干教師每學期到薄弱校開展教研活動不少于兩次。同時,建立青年教師導師制度,每名薄弱學校青年教師都配備業務導師,共同研究教材和新課程標準,制定學期教學工作計劃,確定教法、學法等,有效提升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水平。
動態化師資調配機制為農村小規模學校教研教改注入了新生動力,新課標解讀、課例研修、教材研說、讀書沙龍等集體教研科研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了起來。教研片區充分利用學校的網絡資源,開展“說、上、評、思”一條龍學科示范性教研活動,有效解決了學校分散、教研力量薄弱、教師參與率低等問題,切實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的交互共享。
多管齊下
建立長效化考核激勵機制
偏遠農村小學雖然處于教育的“神經末梢”,但關乎教育大局,更是鄉村振興的主陣地。“為確保片區教研扎實有效開展,我們強化考核激勵,對片區教研成員采取積分制管理,每名成員每學年必須獲得60分的基礎分,才有評先樹優資格。同時,我們還將考核結果作為教育干部提拔任用的前置項和教師績效考核的加分項,有效調動了片區教研的積極性。”冶源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在抓好片區教研的同時,臨朐縣建立健全農村教師激勵機制,鄉村教師工作補貼、職稱直評直聘、農村偏遠小學特級教師崗位、周轉宿舍建設等一系列激勵政策相繼出臺,激發了農村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吸引更多優秀教師“進山”從教,源源不斷地為山區教育發展注入活力。冶源街道冶源小學根據教師年齡和參加工作年限設立了新竹獎、新秀獎、芳華獎、風華獎、紅燭獎“五段”獎勵機制,定期評選、適當獎勵,讓每個年齡段的教師都能找到自己的職業成長曲線,激發了全體教師的干事創業熱情。
下一步,臨朐縣將立足于高精尖教師隊伍建設,持續推進片區教研工作機制創新,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為“雙減”政策落地落實和鄉村教育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竇寶華 劉云江 王兆磊 劉學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