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2022-09-26 10:02:09
原標題:京東助農實踐產業結構新調整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京東助農實踐產業結構新調整
來源:經濟參考報
當一家科技企業跨界賦能農業,將引發怎樣的聚變效應?京東近年來的助農實踐,正在形成一個獨特的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新范式。
京東助農,不是浮于表面的撒錢式幫扶,而是向下扎根、深入農業產業內核的“授人以漁”式科技興農。我國廣袤的鄉村不乏豐饒的物產,但長年以來受制于銷售渠道不暢、品牌力低等因素,深陷增產不增收的困境。自2016年將農業作為戰略級事業,幾年來京東利用多年積淀的電商平臺優勢、品牌優勢、自建物流優勢、技術優勢等,賦能農業全產業鏈,推動宿遷霸王蟹、日照藍莓、修文獼猴桃、寧夏鹽池灘羊等眾多地方特色農產品向標準化、現代化、規模化和數智化邁進。不僅如此,京東的科技力量還進一步向農業生產延伸,從“AI養豬”到“跑步雞”“跑山豬”,形成科學、標準化的種養體系,發展智慧農業;聯手中國農業大學共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聯合研究中心”,以技術輸出為模式,助攻地標產品土壤保護、優化種養殖環境等。
科技“向下”,帶來的是農業“向上”:不僅市場份額、產品銷量獲得大幅提升,品牌知名度不斷攀升,農民也實現了大幅增收。不難發現,正是京東這樣的頭部企業大力度、深層次的介入,點對點的扶持,讓鄉村產業結構發生改變,形成產業集聚區,進而連點成線、由線及面,帶動了更大區域的豐收。數據為證:自2018年國家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以來,京東每年都在同期舉行“京東豐收節”,今年則升級為“農特產購物節”,2018年參與京東豐收節的農特產地區不到10個,而今年參與農特產購物節的農特產地及產業帶已達2336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超12萬個。
京東助農,靠的不是低價促銷、燒錢補貼打廣告,而是靠實打實的投入。以曾經阻滯農產品銷售多年的物流難題為例,京東不僅幫助各地完善了農特產物流配送網絡,而且為了解決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的損耗問題,京東還在全國19個樞紐城市設有生鮮冷鏈倉,擁有超過50個大冷庫,建起了覆蓋超過300個核心城市,囊括常溫、控溫、冷藏、冷凍和生冷等五個溫層,并正突破零下40度極冷的多溫層多場景多產品冷鏈物流網絡。與當年自建物流一樣,這個冷鏈物流網絡的建設耗資巨大,而且意味著要持續多年付出高昂的維護成本,京東依然堅定地投入,如今這個冷鏈物流網絡已成為國內最強的冷鏈體系之一,擁有強大的配送能力。
科技“向實”,帶來的是農村“奔富”。正如京東零售CEO辛利軍所言,作為一家新型實體企業,京東植根于實體經濟,也始終服務于實體經濟,致力于當好鄉村振興的“耕耘者”。自2020年10月京東啟動鄉村振興“奔富計劃”至今,已經帶動農村實現產值超過6200億元,在全國打造多個“奔富村”,幫助數百萬農戶大幅增收,有望提前實現“三年帶動農村一萬億產值成長”的目標。
京東助農,不僅是推動農產品銷售,更是雙向惠及消費者及農戶。此次購物節期間,在為京東近6億用戶提供更多高品質農特產品的同時,京東還聯合多地政府部門向消費者發放10億元“助農券”。而對于參與購物節的相關助農企業,京東也推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預計全年累計為其節約10億元費用。
科技“向善”,帶來的是共生共贏。據辛利軍透露,京東擁有超過42萬名員工,其中70%來自于農村,因此京東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感情是真摯的、深厚的,更是長期的。如今,京東與很多地區和產業帶的合作,都已推動當地的農業創業熱潮,催生出一批批年銷售數千萬乃至數億元的創業企業,從被助者成為助人者,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更為重要的是,京東這樣的領軍企業在農業領域長期、深入的投入,不僅帶來了農業產業鏈的價值再造與提升,讓農業農村不再重復“靠天吃飯”“谷賤傷農”的宿命,而且正在打開農業產業更大的未來空間。京東正在探索讓電商通道發揮更大的作用,讓中國的優質農產品向世界輻射,而京東多年打造的科技興農范式也將成為新時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樣本。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