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2022-10-21 09:59:10
原標題:扎實推進依法行政 不斷開創法治政府建設新局面
來源:法治日報
原標題:扎實推進依法行政 不斷開創法治政府建設新局面
來源:法治日報
□ 本報記者 張維
法治興則民族興,法治強則國家強。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有3個與法治有關的“第一次”密集地出現在了最近十年里:第一次召開中央全會專題研究部署全面依法治國;第一次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召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
法治,是盛世中國的不二選擇。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我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圍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尤其是在法治政府建設方面,黨的二十大報告不吝筆墨,強調扎實推進依法行政。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政府職責體系和組織結構,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完善行政執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準。
示范創建激發內生動力
法治政府建設氛圍濃厚
長風萬里,征程在前。
10月10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公示第二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和項目名單,含50個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縣、區)與60個示范項目。山東省棗莊市即為其中之一。
對于棗莊及所有入選的其他城市而言,這是一個突出重圍的過程。自2021年8月中央依法治國辦啟動第二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活動后,各地區高度重視,積極參與,經自愿申報、省級初審,各地方共向中央依法治國辦推薦了87個綜合候選地區和149個單項候選項目。中央依法治國辦根據《關于開展2021年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活動的實施方案》和《市縣法治政府建設示范指標體系》(2021年版),按照客觀公正、公開透明、杜絕形式主義、務求實效的原則,通過公開招投標,委托第三方機構對候選地區開展書面評審、實地評估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測評。按照各項評估加權后的綜合成績排名,根據整體協同推進各地區法治政府建設的需要,確定了上述名單。
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正在發揮著對各地區各部門找差距、補短板、激發內生動力的重要引領、帶動作用,不斷把法治政府建設向縱深推進。此前,第一批已評選出40個綜合示范地區和24個單項示范項目。
“各地區全面建設法治政府的氛圍越來越濃厚。”中央依法治國辦有關負責人指出。
示范創建重在樹立標桿,自下而上激發內生動力;督察則重在壓實主體責任,自上而下傳導外部壓力,二者共同形成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有效合力。近年來,中央依法治國辦部署開展關于全國法治政府建設情況的督察工作,基本實現省級層面全覆蓋,總結推廣“北京出臺接訴即辦工作條例 法治為民駛入快車道”等24個典型經驗,推動解決“執法部門‘釣魚執法’違規作出行政處罰”等典型案例80余起以及各類問題820余項,有效傳導了壓力、壓實了責任,推進了法治政府建設。
立法質量效率不斷提高
“關鍵少數”法治意識增強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法治政府建設步入了全面“規劃”和系統推進時代。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21年8月2日印發了《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以下簡稱《綱要》),對“十四五”時期法治政府建設作出了全面規劃,是新時期法治政府建設的綱領性文件。以《綱要》實施為契機,各地紛紛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實施意見或方案,統籌安排法治政府建設。
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綱要》是總結“十三五”時期法治政府建設成功經驗的重要成果,是“十四五”期間全面建設法治政府的路線圖和施工圖,體現了法治政府建設接續與創新的內在邏輯和時代特征。
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政府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黨中央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法治政府建設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黨對法治政府建設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
政府立法質量和效率不斷提高,法律法規清理工作有序開展,法規規章備案審查力度不斷加大,依法行政制度體系日益健全。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共制定、修改、廢止行政法規466件次,其中制定56件、修改46件次,“一攬子”修改327件次、廢止37件。
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制,擴大公眾有序參與,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賦予所有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各地結合實際開展立法工作,突出地方特色和針對性、實效性,為地方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全部取消,行政審批事項大幅壓縮,各省市縣政府全部制定公布權責清單。持續開展“減證便民”,推動各地區各部門清理證明事項2.1萬多項,有效解決“奇葩”證明、重復證明等問題。
深化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開展省市縣鄉四級全覆蓋行政執法監督體系建設試點,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行政復議化解行政爭議的主渠道作用逐步彰顯。十年來,全國各級行政復議機構共辦理行政復議案件190.9萬件,案件糾錯率達13.6%。健全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機制,推動訴源治理,加強行政裁決工作,加強和規范行政應訴工作,著力實現人民群眾權益受到公平對待、尊嚴獲得應有尊重。
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制度初步建立,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不斷深化,行政決策公信力持續提升。
政府誠信建設力度加大,政府督察常態化運行,行政權力制約和監督全面加強。
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關鍵少數”的法治意識明顯增強,依法行政能力水平明顯提高。
以人民滿意為評價標準
優化企業法治化營商環境
國之大者,為國為民。
一切為了人民,這是法治中國建設的目標指引,也是法治政府建設在新時期換擋提速的鮮明印記。建設法治政府,以法治之力守護保障人民權益。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行政機關不斷創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致力于提高人民群眾滿意度。
例如,確保各項疫情防控工作在法治軌道上高效運行,凝聚全社會力量防控疫情,更好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2020年疫情發生之初,廣東省佛山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就在佛山市司法局設立政策審查小組。按照規定,佛山市級疫情防控政策文件要發布,就必須經過政策審查小組的審查同意。這就提醒了各部門應當審慎決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落實疫情監控、隔離救治、檢驗檢疫等措施,維護疫情防控秩序,保障社會安定有序。
再如,優化企業法治化營商環境。在江蘇省蘇州市,圍繞優化企業法治化營商環境不斷探索創新,先后推出免罰輕罰、證明事項告知承諾、企業行政合規指導等3張清單,實現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創新優化營商環境。構建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努力,換來了民營經濟的強大韌性和生命力——據統計,蘇州現有超過75萬家民營企業,民營經濟注冊資本總額近5萬億元,上半年GDP達到11132億元,增速為4.2%。
在以“人民滿意”為導向的評價新標準下,一系列變化正在發生:
各級行政機關堅持落實寬嚴相濟的執法原則,在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的同時,倡導有溫度的執法。
著力提升政務服務效能,優化整合提升各級政務大廳“一站式”服務,完善首問負責、一次告知、一窗受理、自助辦理等制度。
加快推進高頻政務服務“跨省通辦”,著力解決異地就醫等痛點難點問題。
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做好政府信息主動公開和依申請公開,依法滿足人民群眾合理信息需求。
法治政府建設已然邁出堅實步伐,一個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智能高效、廉潔誠信、人民滿意的法治政府,正大踏步向我們走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