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沈石溪:寫動物小說怎么能避開叢林法則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2022-11-15 10:13:11

原標題:沈石溪:寫動物小說怎么能避開叢林法則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沈石溪:寫動物小說怎么能避開叢林法則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你怎么知道動物沒有人類的思維心理?

---------------

沈石溪的微信名是“老象”,兩個字精煉地概括了他的標簽:第一,他今年已70歲了;第二,他的第一篇動物小說寫的是大象。從1980年發表第一篇作品《象群遷徙的時候》至今,沈石溪已經寫了40多年動物小說,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狼王夢》更是80后90后的童年集體記憶。

象、獅、狼、豺、狐、狗、豬、蟒蛇、駱駝、天鵝、鷹、雕……有人數過,沈石溪寫過70多種動物,但似乎都是陸地上的動物,近日出版的《海洋之歌》補上了這個缺,寫的是寬吻海豚——這是沈石溪第一次“下海”。

沈石溪也養過很多動物:1969年插隊到西雙版納的村子,豬牛羊都養過,不養吃什么?馬也養過,因為那個地方沒有車,上山只能靠騎馬;養過蟒蛇,當地老百姓還送給過他一只“黑貓”,養到半大不大時候,才發現是只黑豹;家里最多時有7條狗,現在有一只貓,還偶爾出沒蟋蟀、蟈蟈、金鈴子……

中青報·中青網:你寫過70多種動物,為什么第一次寫海洋動物?

沈石溪:我出生在上海,但上海的城區距離海還有幾十公里,而且長江入海口是黃色的,沒有大海的顏色,也沒有大海的氣勢,所以對海洋并不熟悉。

1969年,我到云南西雙版納插隊,在那兒生活了幾十年,所以我過去的作品大都寫的是我熟悉的云南的動物。西雙版納不靠海,自然也就沒有海洋動物。唯一寫過的水生動物是《大魚之道》中的黑鯇,也是瀾滄江的淡水魚。

那為什么要寫海洋動物?因為有沖動,因為我知道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所有生命起源于海洋,包括人類在內的陸生脊椎動物的祖先,是由魚類在4億年前從大海邁向陸地進化而來。這種魚叫做文昌魚,現在在福建、廣東一帶的海洋里,漁民還能捕到這種“活化石”。

我被大家戲稱為“動物小說大王”,但從來沒寫過海洋動物,我自認為是一塊短板、一種缺憾。加上寫了40多年,人們熟悉的動物種類我都寫過了,再寫難免有“炒冷飯”之嫌,很難有新意。想要突破,我覺得有兩個方向:一是遠古動物,一是海洋動物。前者我寫過侏羅紀的“五彩龍鳥”,后者就是這一次的寬吻海豚。

我今年70歲了,但覺得還能寫個七八十年,希望這段時間在文學藝術上有所追求、有所突破,起碼不是原地踏步。

中青報·中青網:寫海洋動物有什么困難嗎?

沈石溪:難的就是我對海洋動物不熟悉,所以這本書寫得拖拖拉拉,從構思到寫完將近5年時間,當然期間也寫了其他作品,但這是我所有作品中耗時最長、耗心血最多的作品。

其間,我經常去大連、威海、青島、珠海、深圳、寧波、舟山這些地方采風,和漁民聊天,聊天是補課、是做功課,所以時間線拉得很長。

中青報·中青網:為什么第一次寫就選擇了海豚?

沈石溪:海豚是一種和我們人類比較接近的海洋動物。我和老漁民閑聊的時候,講到海豚,特別是廣東一帶經常有海豚出沒的地方,老一輩人就會給我講類似的故事:原來條件差,小漁船是木頭做的,出海捕魚遇到暴風雨,船就會傾覆,甚至被風浪解體。漁民落水后,如果附近剛好有海豚游過,特別是寬吻海豚,它們會“出手”救人,用自己的背把漁民頂出海面,然后送到沙灘。

即便是過去沒有宣傳要保護動物的年代,遇到海豚在沙灘上擱淺,附近的漁民發現后都會主動來救援,把海豚重新送回大海;如果不幸海豚死了,漁民會把它埋葬。在世世代代的漁民心中,人類最忠實的朋友是海豚,其他海洋動物也許是食物,但從來沒有聽說誰吃海豚。

海豚還很聰明,從腦容量和身體重量的百分比來說,海豚和人類很接近。海豚會唱歌、會集體行動;還是跳水運動員,經過簡單訓練后就能表演很優美的節目……但即便海豚和人類如此接近,人類對真實的海豚生活也不是特別了解,所以我選擇寫海豚。

中青報·中青網:《海豚之歌》中的三個故事,有兩個結局都不圓滿,甚至有些殘酷,充滿死亡與背叛,為什么這樣設定?

沈石溪:我認為動物世界的本質就是“適者生存”,這是一個殘酷的過程。海豚是一種有群體意識的動物,是群居動物,內部既有團結凝聚力,又有激烈的競爭。我想真實再現海豚這一物種的生存狀態,肯定會寫到其中的艱難、殘酷與無奈。

中青報·中青網:曾有人批評你的動物小說太殘酷了,不適合孩子閱讀。

沈石溪:動物小說不是童話,童話是香軟的、甜美的,即便中間有悲情最后也是大團圓的,這是低年齡段孩子對童話的需求。我的動物小說一般是中高年級的孩子閱讀,他們應該有限度地接觸真實的生活、真實的社會。

文學要忠于生活,寫動物小說怎么能避開叢林法則。野生動物世界天天都在上演悲劇,動物小說也就免不了寫悲劇。當然因為我的讀者是青少年,我也會有所節制。

中青報·中青網:那這個“度”在哪里?

沈石溪:我表達的主題在于,美好的東西、生命的力量,不會隨著個體被消滅而煙消云散,它會變成一種精神上的基因,代代傳承。

《海豚之歌》中的“半臉海豚”因為受到核輻射而容貌毀損,造成悲劇,但它的善良與對美好的向往,在這個族群中傳承下來,它的后代也因此得到了善待;“勇者海豚”雖然最后死于非命,但它為族群開拓了更好的生存空間,把愛冒險的性格轉化為勇于開拓精神,這是符合生命發展邏輯的。

所以,這個度就在于,有沒有美好的東西傳承下來。生死的悲劇在不斷上演,但生命總體來說是頑強生存、追求輝煌、一代勝過一代。

中青報·中青網:對你影響最大的是什么動物?

沈石溪:狗,對我觸動最大的是一條狗。

2004年,我從部隊轉業,舉家從昆明遷回上海。當時昆明家里有一條養了7年的狗,因為有點胖,我們給它起名“阿福”。我們覺得阿福的年紀大了,換個環境可能有問題;剛在上海買了房子,手頭比較緊,而運動物無論火車還是飛機都挺貴的;運輸還需要各種證明,比較麻煩……商量來商量去,決定把它留在昆明。

于是,我們找了很要好的朋友老丁,他家有比較大的院子,我們每個月給他一些補貼,買點狗糧,請他幫我們照看阿福。老丁滿口答應,于是我們就回了上海,隔三岔五打電話去問,老丁總是說阿福很好,在院子里跑來跑去呢。

就這樣過了3個多月,突然有一天老丁打來電話,說很抱歉,阿福跑掉了,找不到了。我們當然很著急,請老丁好好找一找。又過了10來天,那天深夜11點,老丁又打來電話,說他剛剛和朋友喝完酒,路過我們家在昆明的房子——當時已經賣掉了,結果看到一條狗在單元門門口蹲著,“我過去一看,就是你們家阿福!我叫它名字想把它帶回來,可它一看是我就扭頭跑掉了,我沒追上”。

接完這一通電話,我兒子哭得稀里嘩啦,我和太太也特別后悔,最后決定由我這個時間相對寬裕的人,帶上兩萬塊錢,第二天就買機票飛昆明,一定要把阿福帶回來,不管用什么辦法,飛機火車不行,租一個車也要開回上海。

到了昆明,我住在原來住址邊上的一個小旅館,白天睡覺,晚上就去單元樓下守著,希望阿福能再次出現。守了整整7天,阿福一直沒有出現,我也不能長時間不上班,只能抱著深深的傷感和遺憾回了上海。從此,我們再也沒有接到過阿福的消息。

阿福一定成了一條流浪狗,我只能祈禱它能找到一個新的好主人收留它,開始新的生活。這么多年過去了,它肯定不在這個世界上了,但是在我的記憶中,一想起阿福,總是傷感和愧疚。我寫過很多野生動物,卻沒有寫過城市里的動物,于是去年我和幾個年輕作者一起寫了“流浪狗奧利奧”系列。

中青報·中青網:你在寫動物小說的過程中會有什么困惑嗎?

沈石溪:就是動物小說的寫作標準。在西方的動物小說中,動物大都是美好的、善良的,人類是丑陋的,或者說在動物面前是有原罪的,大抵是這樣一條脈絡。但我認為,動物小說所表達的哲理,可以是更多樣的、更豐富多彩的,比如動物的母愛、掙扎求生的智慧,等等。

西方追求比較精細地表達人類觀察到的動物的真實情況,這個我覺得紀錄片可以做得更好,比文字震撼多了。在現代化的觀察手段面前,動物小說的優勢不在于誰更真實,而在于動物的某種行為對人類的震撼力。

有人覺得我描寫的動物世界像人類社會,那你怎么知道動物世界就不是這樣的呢?比如找對象,動物要找長得漂亮、身體好、忠誠度高的,很多東西并不是人類獨有的。我承認筆下的動物有人的思維心理,但我可以反過來問,你怎么知道動物沒有這樣的思維心理呢?

中青報·中青網:接下來有什么寫作計劃?

沈石溪:我要寫一個關于遠古生物的故事。遠古時代,海洋里有很多巨型動物,有一種動物因為體型小,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于是只能向大陸進軍。成功登陸后,它們非常開心,一開始也過得非常幸福。但隨著時光流逝,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們在陸地上又遇到了恐龍這樣的龐然大物,沒辦法,為了生存,它們又被迫回到大海……

故事講的是生命的循環,每一次循環似乎是回到原點,其實是進化為更高層次的生命狀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北大青年考古隊:在田野上探源中華文明

“既然選擇了考古,那就要一條道走到底,而且要走得精彩紛呈。”有“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之稱的三星堆遺址是年輕人心中的“網紅”,一...[詳細]
中國青年報 2022-11-15

中超聯賽靠啥“搶戲”世界杯

11月13日晚一場中超聯賽,武漢三鎮隊在第82分鐘被河南嵩山龍門隊頭球破門反超比分,眼見1∶2落后,全隊心態更加暴躁,2分鐘后,后防中堅劉...[詳細]
中國青年報 2022-11-15

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獎學金獲得者

北京市江夢南清華大學李金峰清華大學耿力北京大學邢益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海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孫福鵬北京理工大學傅正堂北京理工大學高家...[詳細]
中國青年報 2022-11-15

機械化保障大豆玉米“一季雙收”

“玉米畝產1600斤以上,大豆畝產150公斤左右,收入很可觀。”青島強富家庭農場今年的玉米大豆復合種植從播種到田間管理再到收獲全部采用機...[詳細]
農民日報 2022-11-15

機收技能大比武 看誰是減損高手

在山東青島萊西市院上鎮楊柳屯村玉米農田里,農機轟鳴、來回穿梭,玉米收獲機、大馬力拖拉機、青貯飼料收獲機、秸稈打捆機、小麥旋耕播種機...[詳細]
農民日報 2022-11-15

山東昌邑市:文明實踐“三步走” 志愿服務“零距離”

建站立館,文明實踐站小場所展現大作用;志愿服務,“美德銀行”小積分撬動大文明;輻射帶動,活動菜單小舉措帶來大成效,山東省濰坊昌邑市...[詳細]
農民日報 2022-11-15

河南上蔡崇禮鄉:2000畝鋼蔥鋪就產業振興路

本報訊(張謙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張培奇)日前,在河南省上蔡縣崇禮鄉后店村占地200余畝的大蔥種植基地里,一壟壟綠油油的大蔥長勢喜人...[詳細]
農民日報 2022-11-15

山東寧津:高標準農田建設助力農民增收

本報訊近日,走進山東省寧津縣2022年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現場,一臺臺機器忙著新打機井、鋪設管道、疏浚溝渠、架設電路、硬化田間道路,到處...[詳細]
農民日報 2022-11-15

為鄉村文化振興貢獻一份力量

烏蒙山下,距離貴州省赫章縣城31公里外的羅州鎮中心小學里傳來朗朗的讀書聲。為進一步支持教育公益事業,讓孩子們有書讀、讀好書,中國光彩...[詳細]
中華工商時報 2022-11-15

山東青州探索雙興共榮鄉村振興新路

自全國“萬企興萬村”行動啟動大會召開以來,山東省青州市持續探索創新村企共建、黨建共建有效做法,打造“萬企興萬村”青州模式新亮點。截...[詳細]
中華工商時報 2022-11-15

山東郯城:一把二胡奏出“致富樂章”

【據新華社臨沂電】雖已初冬,但在山東省郯城縣廟山鎮樂泉村,家家戶戶都敞著院門,人們在院子里有條不紊地加工著一組組木料,伴隨著機器運...[詳細]
中華工商時報 2022-11-15

理論·方法·史料:婦女/性別史研究在創新中發展

閱讀提示閱讀提示近日,第六屆“從傳統到現代 中國婦女/性別史”學術論壇在天津舉辦。專家學者圍繞“性別與傳統政治”“性別與現代政治”“...[詳細]
中國婦女報 2022-11-15

女性科技人才干事創業環境更加優化

圍繞黨的二十大的重要部署,山東省農科院積極落實“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要求,在2021年8月出臺《關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發揮...[詳細]
中國婦女報 2022-11-15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