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2-12-27 11:33:12
原標題:分論壇三: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變革性實踐與突破性進展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分論壇三: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變革性實踐與突破性進展
來源:中國環境報
推動安徽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突破
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何樹山
安徽省委、省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堅決扛起政治責任,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親自部署推動,省環委會成立12個專業委員會,省級領導包保突出環境問題整改。
二是堅持人民至上,打好標志性戰役。打好藍天保衛戰,全省PM2.5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1/3。實施碧水保衛戰,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較2012年上升11個百分點。實施凈土保衛戰,土壤污染防治全面推進。
三是弘揚斗爭精神,攻克突出問題。統籌推進“1+1+N”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建立“自查從寬、被查從嚴”制度。深化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率先實現督察“全覆蓋”,有效開展專項督察。
四是堅持生態優先,強化系統治理。實施“五大森林行動”,建設生態廊道,森林覆蓋率超過30%。扎實開展長江大保護,長江安徽段干流水質穩定在Ⅱ類。深入推進巢湖綜合治理,巢湖正在成為“合肥最亮麗的名片”。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嚴格落實“十年禁漁”,江豚逐嬉皖江,東方白鸛展翅巢湖,揚子鱷擴繁到1.4萬余條。
五是堅持服務大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率先出臺第二批生態環境輕微違法違規行為免罰清單,核發全國首張環評與排污許可“兩證合一”許可決定書。建立省領導牽頭的專班推進機制,大力推動新興產業發展。
山東牢記“走在前、開新局”殷殷囑托
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范波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非凡的創新性、文化的傳承性、深刻的實踐性。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走在前、開新局”殷殷囑托,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堅持源頭防治,開展兩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新舊動能轉換“五年取得突破”主要指標基本完成,單位GDP能耗年均下降4.2%,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比重下降13.8%,地區生產總值連續跨上4個萬億大臺階,增項目增生產、不增排放不增污染。
聚力攻堅突破,圍繞藍天、碧水、凈土,聚焦突出問題,一仗接著一仗打,優良天數、優良水體比例大幅提升,近岸海域水質始終以Ⅰ類、Ⅱ類為主,生態環境質量連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重點區域生態修復成效明顯,天藍、地綠、水清的自然美景隨處可見,人民群眾生態環境滿意度超過93%。
著眼常態長效,構建完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有效落實,監管執法、生態環保督察“亮出牙齒”,多元參與、市場機制全面發力,協同共治、全民共享的“大環保”格局加速形成。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山東省將搶抓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機遇,著力打造產業綠色發展、能源清潔高效、環境有效治理、生態持續改善、體制富有活力的示范區,不斷開創“強、富、高、優、美”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更多山東力量。
貴州奮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
貴州省生態環境廳黨委書記 陳程
近年來,貴州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搶抓重大歷史機遇,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戰略定位,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深入實施大生態戰略行動,持續鞏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并進。
一是不斷深化污染防治攻堅,創新生態環保工作方法,統籌推進重點領域問題解決,高效推動督察交辦群眾信訪件辦理,著力筑牢“兩江”上游生態屏障,在鞏固提升生態環境優勢上出新績。
二是堅持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并重,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全力推進“四化”同步,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上出新績。
三是堅持守正創新,建立生態空間管控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完善法治保障體系,在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創新上出新績。
四是創新辦好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完善論壇組織、成果轉化、會務保障等工作機制,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產業、循環利用產業為重點開展論壇展招活動,在生態文明建設交流合作上出新績。
“十四五”期間,貴州將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高質量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奮力開創多彩貴州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
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吳豐昌
人類發展史是一部環境與經濟、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史。從一次次的歷史教訓中人們逐漸認識到:環境是發展與保護的平衡點,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辯證統一關系,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缺一不可。
在總結國內外歷史規律和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應運而生,創造性地提出了我國和世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與發展協同推進的系統解決方案,成為美麗中國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指路明燈和行動綱領。
當前,綠色、循環和低碳發展已成為國際新潮流。我國一直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生態環境保護事業走過了整整50年的發展歷程,歷經8次機構改革,實現了3個方面的跨越式轉變:一是從原來單一的污染治理,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二是從末端治理到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統籌;三是從保護與發展割裂開來,或者是對立起來,轉變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環境與經濟、保護與發展的辯證統一。
我們要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站在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開創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篇章。
建議在實際工作中:一是繼續堅持整體系統觀,推動區域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二是進一步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和體制機制,打通“兩山”轉化通道,加快區域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三是鼓勵地方開展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倒逼、優化、支撐和引領高質量發展和創造高品質生活的戰略路徑、頂層設計和試點示范研究。
豐臺探索出一條超大城市
中心城區綠色高質量發展模式
北京市豐臺區委書記 王少峰
近年來,北京市豐臺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認真落實北京市委“妙筆生花看豐臺”指示要求,切實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被生態環境部授予全國首個超大城市中心城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實現“生態進城”。
豐臺區始終自覺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和不懈奮斗者,探索出了一條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三生融合”為目標,以天清地清、山清水清、人清政清“六清”理念為導向,以森林繞城、綠道連城、碧水穿城、濕地潤城、公園遍城、農田留城、花果香城、生物匯城、景觀靚城“綠城九法”為路徑的超大城市中心城區綠色高質量發展模式。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空氣質量全面達標,斷流25年的永定河豐臺段全線通水,南苑森林濕地公園集中連片開放面積達1493畝,震旦鴉雀、鳳頭蜂鷹、紅隼、金線側褶蛙、野大豆等百余種國家和市級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陸續重現,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多樣性不斷豐富。
妙筆生花看豐臺,拼搏奮斗見行動。豐臺區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優質的生態產品,繪制一幅天更藍、水更清、萬物更加生意盎然的美麗豐臺新畫卷。
匯集汕頭力量 共守“母親河”練江
廣東省汕頭市委副書記、市長 曾風保
練江是廣東潮汕人民的“母親河”。上世紀90年代以來,練江水質逐漸惡化黑臭,成為廣東省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近年來,汕頭市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施、抓整治、立機制、促轉型,以超常規舉措全力攻堅練江水污染整治,推動練江實現從普遍性黑臭到國考斷面消除劣Ⅴ類、再提升至Ⅳ類的重大轉折性變化。
4年艱苦奮戰中,各級各部門堅持黨的領導,堅決扛起練江治理的政治責任。構建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攻堅機制;汕頭市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建立市黨政領導包干支流和駐點辦公制度,常態化研究部署練江治理工作,嚴格考核問責倒逼責任落實。堅持系統治理,對15種高耗水、重污染行業實施環保限批,引進“大兵團”補齊設施短板,實施雨污分流工程,開展五大專項整治行動。堅持綠色發展,加快打造產值超7000億元的“三新兩特一大”產業集群,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依托發展養殖業、種植業、觀光休閑旅游等壯大美麗經濟,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多元轉化。堅持共建共享,建立“曝光臺”、新聞發布會、環保公益捐贈等機制,開展多形式宣傳教育活動,提升群眾積極性和參與度,逐步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為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匯聚汕頭力量。
建設“天藍、水清、土凈、地綠”的美麗北京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一級巡視員 李曉華
十年來,北京市認真踐行“看北京首先從政治上看”的要求,大力實施綠色北京戰略,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京華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形成生動實踐。
一是全面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組建市委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下設7個專項工作小組分領域推進工作。
二是整體推進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分年度制定市委生態文明委工作要點,壓茬推進205項重點任務。出臺實施《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分工規定》,明確各級各部門職責;統籌開展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和市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壓緊壓實責任。年年舉辦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建設培訓班。評選表彰“首都生態文明獎”。
三是扎實推動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質量不斷刷新最優記錄,特別是2021年PM2.5濃度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全面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北京奇跡”。萬元GDP能耗、水耗、碳排放量持續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保持最優水平。擴大綠色生態空間,2021年森林覆蓋率達到44.6%;密云水庫蓄水量最高達35.79億立方米,創歷史新高;平原區地下水位連續7年回升,累計回升9.68米。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光耀贛鄱大地
江西省生態環境廳一級巡視員 石晶
一直以來,江西全省上下始終自覺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踐行者和不懈奮斗者。
江西省上下構建起生態文明建設大格局,省領導以上率下、率先垂范,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傳播入心入腦;同時,以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為平臺,勇做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以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為抓手,積極踐行“兩山”理論,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促進經濟轉型綠色發展。
江西省委、省政府建立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機制18項,江西省生態環境廳持續深化生態環境管理體制創新5項,各地也從實際出發制定落實多項改革舉措。
越來越多的候鳥來鄱陽湖越冬,越來越多的江豚在贛鄱流域嬉憩,在江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美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下一步,江西省將繼續切實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到“美麗江西”建設中來,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總目標,以“美麗江西”建設“1+1+N”的總體思路,以實施新“八大標志性戰役、30個專項行動”為抓手,錨定“十四五”及2035年“美麗江西”建設的各項具體任務,加強統籌協調,壓實層層責任,讓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光耀贛鄱大地。
建設綠色低碳清潔美麗的上海灣區
上海市金山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 邱運理
隨著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面對歷史稟賦不足、發展壓力大、群眾需求高等疊加性矛盾,上海市金山區按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要求,順應人民不斷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推進了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
一是牽住“領導責任”牛鼻子,構建了大環保工作格局。二是強化“聯防共治”新動能,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河道整治、農業農村環境治理、居民搬遷安置、基礎設施建設等十大領域,持續開展了區域環境綜合整治。三是借鑒“環保督察”殺手锏,創新開展了區級生態環保督查。開展區級生態環保督查試點,通過面對面指出問題、一對一督促整改,倒逼屬地政府即知即改、立行立改,解決了一批突出環境問題。四是落實“環境容量”硬約束,加快推進產業綠色轉型。修訂產業布局指南和指導目錄,完善工業項目環保準入清單,大力培育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四大產業集群,推動化工產業往高端、精細化和新材料走。五是聚焦“營商環境”新優勢,探索實踐“環保五步工作法”。在措施上打出組合拳,突出慎罰、重改,激發企業內生動力。
持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泰州實踐
江蘇省泰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劉志明
近年來,江蘇省泰州市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泰州實踐,取得了積極成果,泰州水城水鄉的生態優勢進一步彰顯。
一是堅持黨建引領、高位推進,持續壓實治污攻堅政治責任。突出黨建引領,加強法治保障,強化各方監督。創新設立由黨代表、人大代表、市民代表和政協委員組成的“督察百人團”,推動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的監督體系。
二是堅持系統思維、綜合治理,持續推進長江生態保護修復。狠抓問題整改,2018—2021年,涉及泰州市的國家和省級層面129個交辦問題全部按時按質完成整改。加快結構調整,2021年全市化工園區(集中區)由7個削減至2個,企業入園率提升至62.4%。創新工作舉措,創新開展“健康長江泰州行動”,成功舉辦了第一屆健康長江(泰州)高峰論壇,攜手沿江55座城市,共同謀劃長江保護修復新模式、新途徑。
三是堅持科學治污、精準治污。打好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在全省率先出臺水污染防治工作考核辦法,對流域地表水等水體水質和工業污染防治等重點工作實施考核。打好凈土保衛戰,2022年,泰州成為全省唯一的國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無廢城市”雙試點城市。
四是堅持保護修復、留白增綠。加強生態示范創建、生態保護修復以及特色示范打造。將1/3的長江岸線確定為“不開發區”,建設“一帶、二島、三節點”沿江生態走廊,9個項目被列為全省長江大保護特色亮點工程。
牢記“國之大者” 守好“北方水井”
湖北省十堰市委常委、副市長 張澍
湖北省十堰市位于秦巴山區腹地、漢江中上游,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純調水區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被譽為“華中綠肺”“北方水井”。
近年來,十堰忠實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堅決擔負起忠誠“守井人”職責,堅持“治污管污”并重、“保護修復”齊抓,統籌推進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流域要素系統治理,丹江口水庫水質保持Ⅱ類標準,庫區水環境質量持續鞏固提升,維護了國家調水安全,促進了人水和諧共生,為美麗中國建設做出了“十堰擔當”。
十堰在保護水資源、治理水環境、修復水生態上做出了大量的有益實踐,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辦法,較好地處理了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縱深發展,逐步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先后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在雪域高原上譜寫綠色發展美好圖景
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察雅縣委常務副書記、政府常務副縣長 徐坤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察雅縣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西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殷殷囑托,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綠色發展優先,聚焦自治區黨委“四個創建”,以國家級“兩山”基地創建為抓手,大力實施“生態立縣、生態文明化”強縣舉措,從講政治的高度、管長遠的站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與修復,堅持植綠與管護統籌發力,以“村旁、路旁、水旁、屋旁”為重點持續開展國土綠化行動,不斷筑牢美麗察雅安全屏障。實施萬畝經濟林項目,輻射帶動困難群眾200余戶實現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通過藏東現代林業產業園建設,實行科學化、集約化管理和經營,培育干果、果飲、飼料等產業鏈帶動更多群眾致富,并榮獲國家首批林下經濟及綠色產業示范基地稱號。
著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以“七邊四美四化”“三整治、三提升”為抓手持續開展農牧區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試點推動生活垃圾高溫無害化處理、磁脈沖礦化生活垃圾處理等新模式,不斷提升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在雪域高原上譜寫出天藍、山綠、水清、民富的美好圖景。
打造全民行動大格局
共建生態文明新高地
浙江省海寧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任博
浙江省海寧市堅定擔當起“生態立市”的時代使命,建立起以“全民行”帶動“生態美”促進“共同富”的良好格局,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10年來持續提升。
始終堅持“生態立市”核心,健全優化生態文明全民行動新體系。一是不斷健全規劃引領、系統集成的生態文明工作體系,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二是不斷優化全民志愿、監督服務的生態文明行動機制。三是不斷探索數字改革、智慧增效的現代治理模式。四是不斷打造生態特色、綠色共富的區域生態發展之路。
持續激發公眾參與合力,培育打造生態環境共管微治新格局。一是創新實施“片長制”,推動基層環境問題真正化解在基層。二是率先推行“河長制”,延伸推出“路長制”。三是成立市民監督團,助力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四是建立共商籌智、共建籌資、共管籌治、共富籌心“四共四籌”機制,打造共富新圖景。五是實行“企業環保管理員”制度,有效落實企業生態環保主體責任。
深入開展綠色低碳行動,全面形成綠色健康文明社會新時尚。一是研究發布“生態指數”,涵蓋4大方面13項核心指標。二是首發鎮(街道)“兩山”轉化指數,動態跟蹤評估各鎮(街道)“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水平。三是首創村(社區)低碳指數,精準評價村(社區)的低碳建設成效和建設水平。四是實施綠色行動,提前邁入“人人光伏”時代。五是高質量開展無廢城市、美麗海寧等生態創建,厚植生態底色。六是提出“柴磚銀行”,激發基層社會治理自治“內生力”。七是創新垃圾分類“兩型一網”,獲浙江省生活垃圾治理十大優秀案例第一名。
本報見習記者李翔宇根據發言整理,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