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3-01-08 13:36:01
原標題:家校共育納入發展全局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家校共育納入發展全局
來源:中國教育報
山東省陽信縣第一實驗學校自2015年4月開始探索家校社共育模式。經過7年多實踐,家校社理念共融、機制共建、特色共創、環境共育、成果共享的“五共”模式初見成效。陽信縣第一實驗學校位于新城區城鄉接合部,外來人口數量超過本地居民,在校學生大部分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導致家校社之間出現了“三少一多”現象:溝通少,教育少,合作少,責怪多。通過深入剖析和反思,學校領導班子一致認為,學校教育不能“壘起門子朝天過”,只有敞開校門辦教育,將家校共育納入學校發展的全局中,才能推動協同育人工作落地生根。
家教指導促“同愛共育”
學校通過多種舉措努力打造高效高質課堂,推動統整課程與家校社合力課程,積極推進學本教學實踐,推開“三門”來聽課,助力教師專業成長。首先,推開教師的“心門”,深入每個班級開展“推門聽課”,打造真實高效課堂;其次,推開年輕教師的“目門”,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欠缺在哪里,如何補足短板;再其次,推開骨干教師的“腦門”,讓骨干教師發揮輻射引領作用,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同時成立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組建專家團隊、指導團隊、講師團隊三支隊伍,打造校內家長培訓課堂、社區家長學校、網絡云家教三級陣地,構建12345熱線、教育滿意度調查、家庭教育宣講實時評價三大體系,面向學生家長開展“雙減”政策解讀,幫助家長樹立科學育人觀。
除了充分發揮家長學校和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學校還成為濱州市首批“三寬”(寬厚、寬容、寬松)教育試點學校,深入實施“同愛共育家長培訓”工程。學校深入貫徹“只有父母成為更好的自己,學生才能成為更好的孩子”的教育理念,組織家庭教育志愿者深入鄉村、社區開展志愿宣講活動,使近3萬名家長和兒童受益。在疫情常態化時期,創新采用“教育+科技”“家長學校+互聯網”思路為家長服務。“三寬”直播系統擁有專業演播室,提供家長課堂、名校課堂、育兒常識等多方位服務,全面助力家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學校通過創建“三寬”家長微信群,已在線解決上千個家庭教育問題,超過4000個家庭受益。
“雙增雙減”見育人實效
學校在落實“雙減”政策的同時還實行“雙增”:一是增加學生參與體育、戶外運動和勞動的機會;二是增加學生音體美課外培訓的時間和機會。
為此,學校破立并舉,抓核心立特色。一方面以學生為中心,推行學本課堂教學。注重智能技術與啟發式教學,組織“學本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并進行優質課評選,使學生懂得自學、有效互學、大方展學;推行教研組長示范課、骨干教師“學本教學”觀摩課、人人執教“學本教學”規范課等教學模式。
另一方面優化作業設計與管理。進行“雙減”背景下的作業研究,通過三輪設計,研制運用主題單元式分層作業清單,基礎作業立足內化學習能力,拓展作業立足提升學習能力,自選作業立足體現學生差異。依托數字化精準教學云平臺,精準設計作業,實現課中、課后作業自動快速批改,錯題自動收集,量身定制個性化作業。實施作業統籌、共享、公示制度,發揮作業“促教促學”作用。同時,采用作業多樣化評價方式,增加作業批改方式,如教師面批、學生自評和互評等。另外,全面推行家長進教室、進課間、進食堂、進考場、進教研組活動,幫助家長全面了解學生在“雙減”后的校園學習生活,及時掌握學校工作動態。
課后服務助美麗鄉村建設
為了讓鄉村孩子也能有更多接受優質教育和全面發展的機會,學校提出“1+1+3”課后服務課程目標。第一個“1”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第二個“1”指每個學生至少培養一項興趣特長;“3”指人人提升三項能力,即藝術審美能力、生活生存能力、閱讀表達能力。學校開設文化素養類、美術類、音樂類、體育類、科技創新類等30多門課程供學生選擇,滿足學生多元發展的需求。同時,邀請家長中的專業技術人員,建立課后服務家長教師周轉站,因地制宜開展民間游戲、非遺傳承項目、國防、安全、衛生與健康等課后服務特色課程,如今已有上千名家長走進了課后服務課堂。
除了加強家校合作,學校也非常注重與社區之間的聯動。一方面,學校積極配合政府和社區開展相關宣傳教育,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研學旅行、志愿服務等活動。如為社區捐贈圖書、用師生文化作品布置小區,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協助社工調解家庭內部矛盾,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等。另一方面,學校主動與屬地企業對接,解決企業職工子女就讀難的問題。學校努力通過優秀的校園文化、嚴謹的管理風格和良好的校風學風,帶動當地的精神文明建設,讓校園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原點。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陽信縣第一實驗學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