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2-19 13:17:02
原標題:借力、聚力探索特色發展新路徑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借力、聚力探索特色發展新路徑
來源:中國文化報
本報記者 李亦奕
文化承載著城市的記憶和未來,也展示著城市的發展現狀。美術館作為城市文化服務和展示的重要窗口,在文化傳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各地方美術館的創建和發展對于城市的文化建設有著不容小覷的意義與價值。如何在專業人才不足、精品資源不足等多重挑戰下深挖地方美術資源,展現地方美術特色,同時在文化惠民、服務當地百姓方面有所作為?本報采訪幾家地方美術館,探討其在專業化建設過程中的積極探索、面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以期對行業發展有所助益。
館城融合 打造地域美術品牌
山東濟南是一個傳統文化比較深厚的城市,如何在這樣一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進行新文化、新藝術的創造與展示,濟南國際雙年展做出了有力的嘗試。近日,“共生世界——2022濟南國際雙年展”正在山東美術館、濟南市美術館(濟南畫院)兩大主展區火爆展出中,一東一西,兩館聯動,引發觀眾持續參觀熱潮。
通過“城市與地域”“主動與互動”“借力與發力”“拓展與延伸”策展理念,煙臺美術博物館(煙臺畫院)不斷創新思維,拓寬學術視野,提升自主策展能力,打造地域展覽品牌,為公眾呈現有品質的展覽展陳。通過“請進來”“走出去”,推介城市文化,講好煙臺故事。據介紹,2023年,煙臺美術博物館(煙臺畫院)將進一步發揮好館藏作品服務社會、美育大眾的作用。深入對館藏精品的研究梳理,特別是膠東剪紙作品體系,以“八仙文化”為主題,計劃開展一系列的典藏活化及展覽、公教推廣活動,深入挖掘其內在蘊涵的地域美術形態以及傳統美學價值,生動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魅力,推動優秀地域文化在當下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此弘揚優秀地域文化,加快文化原生地傳承,為未來典藏有價值的美術記憶。
展城交融、館城融合,美術館精彩活動不僅深化了城市的視覺展覽空間(美術館),更為城市的文化藝術生態帶來助力。據濟南美術館(濟南畫院)行政負責人徐琳介紹,依托濟南雙年展,近幾年濟南美術館也在積極努力打造屬于濟南的美術品牌。近期,濟南美術館正在倡議發起成立“藝術城市國際聯盟”平臺,邀請各地美術館等機構加入平臺,共同用藝術來裝扮城市、點亮生活。
在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上下足功夫
2021年,天府藝術公園拔地而起兩座新建的大型美術館——成都市天府美術館、成都市當代藝術館,讓原來展廳展線只有180米的成都市美術館的面積擴充到了近7.3萬平方米,進一步為成都的藝術繁榮提供了動能。開館迎來的第一個大型展覽“超融體——2021成都雙年展”就創造了奇跡:持續8個月的超長展期,共吸引了110萬人次來此觀展打卡。
“把美術成果更好地服務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作為城市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成都市美術館牢記公共美育職責,在提升其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上下足了功夫。2021成都雙年展期間,一系列“接地氣”的操作讓更多人知道了雙年展,走進了美術館。加上輿論宣傳和新媒體引導,短時間成都市美術館官方公眾號就實現了爆發式增長,從零開始迅速擁有了70萬名粉絲。
隨著文化旅游業全面復工復產、復蘇,2023成都雙年展也即將開啟。成都市美術館副館長肖飛舸透露,今年共四五個系列的10多個大展正在籌備中,以2023成都雙年展為例,今年的展覽將更加國際化。除了提供高質量的展覽以外,成都市美術館還逐步完善優化公共服務區域及用品,并實行延時開放服務,在夜晚向公眾開放,打造夜間美術館開放服務品牌。
跟大多數地區的美術館一樣,由于缺乏成體系的收藏專項經費保障,年輕的成都市美術館更多是以展代藏,號召藝術家們無償捐贈。“期待未來能實現成體系、有計劃的收藏模式。”肖飛舸介紹說,新館建成后,成都市美術館已經具備更好的物理條件,其中1萬平方米的專業庫房設施設備先進,能夠對藏品進行妥善保存和專業化管理。
運營機制的有機整合帶來新契機
坐落于風景秀麗的江蘇省常熟市古城區的常熟美術館(龐薰琹美術館)一直將中國著名畫家、工藝美術家和工藝美術教育家龐薰琹的研究展示工作作為美術館的立足點,近年來,將龐薰琹作為對象,延伸至20世紀中國美術的研究已經經歷了從宏觀到微觀、從單一到比較的過程。作為地方小館,舉辦的“決瀾長歌”“脊梁”“圖畫先行”“如此設計”等主題展覽多次入圍文旅部評選出的全國美術館優秀展覽項目。
2022年12月,常熟市完成了文體廣電和旅游局下屬單位機構改革,成立常熟市文化博覽中心。原龐薰琹美術館、常熟美術館與其他場館撤銷機構建制,保留美術館牌子,由中心統一管理。這一新舉措無疑給美術館工作帶來了新的契機。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一是將原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各自為戰的收藏研究體系有機整合,由保管征集科、學術研究科兩大科室統一開展相關工作,強化了美術作品收藏保管研究的廣泛性、科學性、系統性和聯動性。二是將原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各自開展的策展和教育推廣活動由陳列展覽科、宣傳教育科統一負責。打破了美術館與其他場館之間的壁壘,對進一步拓展展覽的策劃思路、展示內容、教育推廣平臺、公共服務人群均起到了較大的提升作用。三是美術館依托文化博覽中心,將各類資源有機整合,彌補了原來地方中小型美術館在軟硬件、經費、人才與內部管理方面的薄弱。尤其是在經費、人才方面,起到了借力而為、相互補充的協調作用。四是依托文化博覽中心統一管理,通過中心文化產業科牽頭、規劃,美術館在文創產品設計開發、公共空間市場化運作、旅游行業融合對接等方面將迎來新的機遇。總之,這一運作模式為地級市美術館的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更為專業的人才隊伍和運行模式,無疑為此前不善于文化生產的地市級國有美術館開辟了新的路徑。
集結青年藝術群體 加強館企聯動
誕生于2008年的莞城美術館是廣州東莞第一個公辦美術館。今年,莞城美術館迎來了開館15周年,也面臨專業研究型人才緊缺、場館環境陳舊、財政資金壓力逐年增加等困境。如何積極破局?
毗鄰廣州、深圳超一線大都市,東莞的整體文化活動相對滯后、缺乏新意,較難吸引更廣泛的社會圈層,為了在文化活動形式和內容上進行革新,莞城美術館在繼續深化原有品牌的建設上,集結本土最為活躍的青年藝術群體,如新近成立的東莞市美術家協會青年藝術委員會,策劃具有新鮮活力、形式不斷創新的展覽文化項目,挖掘青年潛能,賦能城市文化建設。同時,策劃兼具鑒賞與產業的創新項目投放到意向合作企業中,尤其是東莞本土文化企業,以打造充滿活力、能聚集人氣的全新展覽品牌,并結合企業資源和活化館藏等,開發各種文創用品,形成自有IP等,培養市民對文化藝術的欣賞、需求和消費,推動各項藝術消費在本土落地。
做好館藏研究的同時,莞城館近年來不斷加強館際交流,以“借出去”“借進來”的方式活化館藏,實現文化資源共享。如通過館藏容庚作品相繼出借中國美術館、深圳博物館等重點美術館博物館參展,推廣優秀本土文化,促動東莞城市文明形象的提升。借此良性合作機制,莞城美術館舉辦“驚心動魄繪春秋——文化名人大營救勝利80周年特展”時,獲得了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深圳美術館等機構的藏品支持。近3年中,莞城美術館還利用“網絡時空的雙向延展”挖掘網絡服務優勢,運用新媒體等網絡平臺,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以線上服務的理念打造藝術推廣與社會美育的共同體,推動新形勢下的公共文化服務升級。以上措施使得莞城美術館的文化傳播形式更加多元、便捷,傳播速度更加迅速,傳播范圍更加廣闊。
地域不同、體制不同、定位不同、基礎條件不同、規模大小不同、財政投入不同、專業化建設水平有差距,國內各級美術館發展并不均衡,但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走符合自身館情的發展道路,做出自己的特色,顯然是美術館業所要面對的一個共性問題。各地市都有優質的地域美術資源,各地美術館應該立足本土,深挖地方資源,凝聚社會力量,但立足本土并不是封閉保守,借力和借鑒仍是各級各類美術館尤其是中小型美術館加快轉型發展的最有效路徑。國內外不少中小型美術館的事例足以證明美術館運營質量的優劣不在于面積大小。越是小館,越有可能提供有品質、有溫度、有特色、有獨立文化品格的“小而精”的服務。 (參與采寫:王雪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