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2023-04-09 08:39:04
原標題:【文物修復在行動②】接力者,為熱愛盡全力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文物修復在行動②】接力者,為熱愛盡全力
來源:工人日報
閱讀提示
無論是從事考古行業近20年的曹雪利、剛剛通過碩士論文答辯的郭茜,還是總決賽中年紀最小的選手張心遠,在這次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上,他們作為文物保護事業的接力者,都在為自己所熱愛的事業,盡全力、傾所能。
一場比賽,讓接力者們站在了一起。
曹雪利是考古探掘工項目唯一入圍總決賽的女性選手,賽場上始終保持自己的節奏,沉著冷靜。郭茜趕赴山西參賽當天,剛剛通過碩士畢業論文答辯,她感激有機會參賽,連說了3次很幸運。在總決賽所有選手中,20歲的張心遠年紀最小,于他而言,與高手同臺切磋已是榮幸,并無遺憾。
熱 忱
2004年考入西北大學考古學專業后,曹雪利就再沒離開過考古。如今她38歲,在陜西職業技術學院任教已有3年。
曹雪利原本沒想參賽,直到發現好些業內高手報了名,她擔心學生比不過,這才決定參加。“也算給學生做個榜樣。”她說。
從陜西省選拔賽開始,曹雪利便帶著學生去考古勘探項目上訓練,和師傅們商討比賽方案。每次去項目上,她至少保證有5個小時的實操,晚上要是還有勁兒,會再去游泳1個小時,鍛煉臂力。
結果如曹雪利所預料,在考古探掘工項目中入圍總決賽的女性只有她自己。
對于還是學生的郭茜和張心遠來說,參加這次比賽則是一次難得的歷練機會。
“大賽首次將壁畫彩塑文物修復師項目納入比賽,導師鼓勵我一定要參加。”郭茜來自山東藝術學院,她參與修復過章丘大圣寺、沂源棲真觀的壁畫,和濟南長清靈巖寺彩繪泥塑羅漢像。壁畫彩塑文物修復師是她理想的職業。
總決賽有4位在校生選手入圍,陶瓷文物修復師項目的張心遠也是其中一位。他從高中起學習文物保護與修復,目前是北京聯合大學一名大三學生,讀的是“3+2+2”7年貫通項目。
“3+2+2”是北京聯合大學、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國際職業教育學校聯合開展的項目。前3年,學生在北京國際職業教育學校就讀,后4年在北京聯合大學就讀,目的是為了培養文物保護與修復高端技術技能人才。
聽起來,張心遠對比賽沒有太大負擔。“作為學生,主要還是以學習為目的。”他說,參加比賽是想檢驗修復技藝,同時找找與高手之間的差距。
自 知
壁畫彩塑文物修復師項目選手中,26歲的郭茜年紀最小。與她同場比賽的,都是來各地文物保護企事業單位的“前輩”,從業年限最長的有40年。
郭茜坦言,賽場上她有些緊張,思緒也有點亂。前期觀察壁畫情況、制定修復路線時,所花時間較長。后來清理白灰和霉菌病害時,又一直把握不好度。比賽進行到半程,她仍覺得清理不到位,但還有加固、補配、做舊等工序要完成,她不得不放棄繼續清理的想法。
由于對“遺跡”深度預判有誤,曹雪利在比賽前兩個小時,也做了些無用功。
按照要求,在100平方米的標準化比賽區域,曹雪利要用最少的孔,把“遺跡”找出來,卡出它的邊。同時,她還要繪制平、剖面圖,記錄3個有效孔和繪制柱狀圖,以及完成探區地下堆積勘探記錄等。
距離比賽結束還剩1個小時,相鄰的選手已經在寫材料,曹雪利還沒有完成卡邊。“我還是要保持自己的節奏,先把情況摸清楚。”曹雪利很堅定,做資料對她來說不是難事,留40分鐘足夠。
但無論如何,再想把東南西北都排查一遍是不可能了,曹雪利決定賭一把:往南打孔。
“我達到了目前為止最好的水平。”張心遠對自己的表現感到滿意,特別是在工具和材料的掌控上。
此次比賽,張心遠修復了一件民國時期的粉彩牡丹花紋盤。器物斷裂成兩塊碎片,有一處殘缺、多處傷釉傷彩,還有好幾道沖線。平時,他修復這樣一件器物至少要1周,這次比賽給了14個小時,他基本將其恢復了原貌。
比賽結束后,郭茜觀摩了其他選手的修復成果。“從理論到技術,比我進步的選手有很多。”她深有感觸地說,有的選手還有時間模擬壁畫結構做實驗樣塊,還有選手想得特別周到,把壁畫上掃下來的泥土做了樣本留存。
差距給了郭茜動力。賽后她進行了總結,也明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要培養系統思維,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理論和技術體系。”
期 盼
往南以后,曹雪利探到了“遺跡”。她賭對了,最終獲得考古探掘工項目三等獎。
這算是圓了曹雪利一個小心愿。她告訴記者,學校正在準備申請“文物考古技術”專業,拿了獎,或可作為師資力量的一種證明,申請專業時能有所助益。
“專業申請下來,有利于培養更多人才,緩解用人缺口。”曹雪利說,現在活多到干不完,用人單位爭相找她“要人”,今年7月畢業的學生,春節前就已經全被要走了。
從學生到老師,曹雪利與文物行業打交道將近20年,她格外關注行業人才的培育與發展。此次大賽舉辦期間,她敏銳地察覺到一些可喜的變化。比如,國家文物局將聯合教育部出臺實施意見,為文物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路徑指導,提升文物相關專業的職業教育水平。
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張心遠有著切身體會。“文物修復不是把東西修好那么簡單,合格的修復師還要知道它背后的信息,修復的意義和價值。”張心遠說,系統的教育可以幫助實現這些目標。
張心遠就讀的“3+2+2”項目,不僅有專業理論課程、豐富的實習機會,還有故宮博物院專家全程提供技術指導。表現優異的學生,還可以繼續考取研究生,這也是張心遠下一步的目標。
“扎實的知識儲備和精湛技藝的結合,有助于提取、保存文物所蘊含的豐富信息,實現文物壽命有質量的延長。”郭茜說。
作為老師,曹雪利有著更多期待。在她的理想中,文物行業的職業教育要能緊跟國家職業教育方針,學生們接受系統教育后,去到需要且適合他們的崗位上工作。同時,相應崗位的發展前景要可感、可見、可及,能讓學生們感到心安、看得見希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