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2024-10-19 14:11:10
原標題:養老“黑科技”助力解決失能老年人照護難
來源:法治日報
原標題:養老“黑科技”助力解決失能老年人照護難
來源:法治日報
□ 本報記者 文麗娟
□ 本報見習記者 張婉瑩
“來,把手扶穩。”李紅(化名)溫柔地提醒父親。她小心翼翼地確保眼前這臺機器的支撐臂穿過父親的腋下,同時將腰間的安全帶系得牢固穩妥。隨后,機器緩緩運作,將已無法自行下床的父親安全抱起,平穩地移動到床邊的輪椅上。
李紅的父親今年已經87歲高齡,一年前因腦梗塞導致身體癱瘓后,一直在托養中心接受護理,長期處于臥床狀態。但老人每天仍不時需要坐起十幾分鐘,比如上廁所、去洗澡,或是在房間內進行簡單活動。李紅留意到,當父親從床上坐到輪椅上后,眼中閃現光彩。
過去,幫助父親坐上輪椅這項工作是由托養中心的護工來完成的。然而,由于護工數量有限,難以時刻關注老人的需求,再加上移位并非易事,需要耗費極大的力氣,所以一天當中老人短途移位的次數屈指可數。最近,托養中心引進了一臺輔抱式移位機,自此很多情況下這項工作便由它代勞,不少失能老年人都成為它的受益者。
隨著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社會對于失能老年人的醫療護理和長期照護需求已十分迫切。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失能老年人約3500萬人,與這一數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我國養老護理人員僅有50多萬人。
如何解決失能老年人的照護難題?《法治日報》記者近日采訪發現,多地紛紛推出“黑科技”,通過智能技術賦能,為失能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了積極的改變。
“黑科技”全面助力
李紅父親所在托養中心引進的輔抱式移位機,是由騰訊SSV銀發科技實驗室研發的。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先前研發移位機的目標就是打造一臺僅需1名照料者就能操作,且可以移動體重不超過100公斤老人的機器。
這個目標在托養中心的試用中得到了實踐驗證,像李紅父親這樣大體格的老人也能順利轉移,50多歲的女性護工也能迅速學會操作這樣一臺機器,利用移位機獨自完成移位工作。
“使用移位機雖然暫時沒有減少時間成本,但是所需人手減少了,同時整個過程對于老人和護工來說,都更加安全了。”托養中心管理人員評價道。
湖北武漢市民劉玲(化名)的需求是一套能夠幫助失能老年人洗浴的設備。
劉玲的父親今年83歲,患有阿爾茨海默病,處于重度失能狀態。對劉玲來說,幫助父親洗澡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老人體型高大,無法使用淋浴,只能用毛巾擦拭,“即便只是這樣簡單地洗洗,也需要三四個大人花費一兩個小時,常常累得滿頭大汗”。
她時常設想,能否設計出一套針對失能老年人的洗浴設備,既可以回吸洗浴用水,又能夠對難以移動的老人進行臥床洗浴。
劉玲的想法有望成為現實。不久前,有高校聯合研制了一款具備全方位洗浴功能的輕量化、智能型洗浴機器人。該洗浴機器人主要由多位姿洗浴椅、多角度噴淋臂及輔助擦洗臂三部分構成,可以實現不同洗浴位姿下的全方位噴淋、洗浴及擦洗。
除了居家養老中對于智能設備的需求外,許多養老院也稱,他們需要智能設備來協助養老院護工工作。
北京市朝陽區一家專門接收失能老年人的養老院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他們目前已引進自動移位機、智能床墊等設備,通過智能床墊檢測老人生命體征。一旦遇到突發情況,便會通過預警系統來通知護工。“但我們還急切地需要定位檢測系統、跌倒感應器等智能設備,以便快速定位一些失智老年人的位置。最好還有可以直接為每位老人分配藥物的系統,目前老人服用的藥物種類較多,且都是由護工分配。”
近年來,我國智慧養老行業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國家產業政策的重點支持。國家層面陸續出臺多項政策,鼓勵智慧養老行業發展與創新。記者梳理發現,目前智能技術對失能老年人的應用覆蓋了生活照護、健康監測、運動康復訓練、智能應急求助等多方面。比如,大小便智能護理機器人、不漏水的便攜式洗浴機、老人跌倒能自動報警的毫米波雷達守護儀器、輔助用餐機器人、智能助行機器人……從洗澡、吃飯到行走,“黑科技”全面助力失能老年人。
多地推進智慧養老
除了智能產品賦能之外,多地正加快推進智慧養老平臺建設。
在上海,根據市民政局出臺的《上海市推進智慧養老院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2025年底至少要完成100家智慧養老院的建設任務。這些智慧養老院將集成智慧入住、智慧餐飲、智慧健康、智慧生活照護、智慧安全防護、智慧運營管理六大板塊的功能。
在湖北省黃岡市,智慧養老服務平臺依托“i黃岡”開發,對全市139.5萬名老年人按60周歲以上失能半失能、75周歲以上老齡活力老人進行精準畫像、分類識別,并圍繞畫像指標進行需求分析,提供精準服務。
在江蘇省南京市,“小江家護”項目引入“虛擬照料服務”,為轄區內失能老年人安裝智能手環、聯網式煙霧報警器、聯網式可燃氣體泄漏報警器、智能紅外探測器等智能設備,一旦發生緊急事故,“互聯網+養老院”會立即派單給最近的護理員上門處理。
而對于養老機構服務質量的智慧監管,也有多地正在積極探索。
北京針對失能照護服務過程追溯難、質量評價難問題,依托北京市養老服務網開發部署智慧照護系統,在全市500余家養老機構統一配備了1.2萬套智慧照護終端設備。據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套系統的最大特點是終端機采集的數據可實時同步至市民政局開發建設的北京養老服務網“家院協同”模塊,“家院協同”模塊負責將服務數據與服務協議內容進行比對,確保養老機構履行服務協議,避免虛假提供服務。
前不久,記者走進北京市西城區白紙坊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看到,每個托養床位旁都擺放著一臺智慧照護終端,通過這一終端,每位老年人都能在前期身體評估的基礎上,獲得一份每日照護計劃。照護人員會嚴格按照照護計劃對老人開展服務,包括喂飯、清潔等。
北京市東城區還通過打造智慧養老一體化數字平臺,建立了“區—街道—社區—家庭”四級養老服務體系,對養老服務實施全對象、全流程、全要素監管。通過該平臺,實現了對全區4535張養老家庭床位的全面監測。相關數據經過整合對接,呈現在北京養老服務網,匯入民政部金民工程相關模塊,為養老服務監管提供智慧支撐。
嚴守科技發展倫理
業內專家指出,當“老有所養”遇上科技賦能,會對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醫療康復保健、精神慰藉、意外緊急救助等方面提供積極幫助,進而為失能老年人提供智能、便捷、精準、豐富且個性化的養老服務;同時也能減輕看護人員的勞動強度,緩解我國老年人專業護理人員短缺的狀況,為突破深度老齡化在我國社會、家庭中逐漸形成的困境提供新的機遇。
廈門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郭春鎮認為,失能老年人產生養老困境的根源在于,養老服務資源配置難以滿足現實需要和有關失能老年人養老保障的制度供給存在不足。在“智能化”與“老齡化”相互交織的智慧老齡化背景下,應充分吸納技術治理解決資源配置問題和法律治理解決制度供給問題的合力。
郭春鎮提出,既要注重完善失能老年人權益保護、養老產業發展和多主體養老扶助責任分工的養老保障制度供給,又要助推法治框架下技術與養老服務的深度融合,構建智能養老服務體系,鼓勵適老化智能技術的研發應用,實現技術賦能。在以堅持技術發展主義下的法治促進為原則,以算法法律化為補充,以嚴守科技發展倫理為保障的法律與技術互促互構中,維護失能老年人養老權益與尊嚴,推進失能老年人智能養老。
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睢黨臣認為,在推進人工智能養老研究與應用的同時,要加強對人工智能養老領域的監管,建立健全倫理評判體系,并加強隱私保護。只有這樣,人工智能養老才能健康持續發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