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3日訊 今日出版的《經濟日報》在第3版“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新質生產力一線探訪”專欄,以《鍛長補短增強產業競爭力》為題,聚焦濟南高新區科創產業發展。文章提到,濟南高新區將采取補短鍛長、差異發展的方式,加快推動產業創新發展,加速人形機器人產品研制和推廣,打造‘人工智能大模型+傳感器芯片+零部件+整機制造’的專業化特色園區,培育出一批技術見長、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專精特新企業、瞪羚企業。
以下為文章全文:
位于濟南高新區齊魯軟件園的山東優寶特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測試區內,一款名為“行者泰山”的人形機器人在工作人員的操控下,完成了行走、踏步、跑步、舉手、擺臂等多種動作。公司創始人范永告訴記者,這款機器人能以7.2公里/小時的速度穩定奔跑,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今年1月初,山東省工信廳組織召開了一場人形機器人產業座談會。當時,山東省內人形機器人整機產品仍是空白,范永在會上“夸下海口”:“優寶特將用2個月時間開發出人形機器人。”
“其實,我們作出這樣的承諾是有底氣的。”范永解釋道,優寶特一直深耕四足仿生機器人的研發生產,這些機器人能夠實現空翻、跳躍、俯臥撐、爬樓梯等高難度動作,應對各種復雜地形和外部環境的干擾,其原理與人形機器人有相通之處,通過對運動控制算法的調整,就能將“四足”機器人“進化”到“兩足”直立行走。事實也確實如此:今年1月9日,“行者泰山”結構圖紙出圖;1月15日,硬件架構改造完畢;1月23日,完成建模仿真;1月29日,整機組裝完成;2月18日,實現人形機器人落地行走。
“說起來簡單,但背后是我們深耕機器人領域10余年的積累。”公司副總經理陳彬告訴記者,在一款機器人中,“關節”的制造成本大約占到總成本的60%至70%。每個“關節”實質上就是一個電機,正是這些“關節”的驅動,才使得機器人能夠實現各種精妙復雜的動作。在“行者泰山”這款機器人上,共裝配了19個“關節”,承擔的任務各有不同,對尺寸、功率等要求極高。在研發四足機器人的過程中,優寶特自主研發了多款高功率密度的一體化關節電機,其扭矩范圍從5牛米到200牛米不等,正是這些關鍵“關節”實現了“行者泰山”站起來、跑起來的功能。
目前,人形機器人技術即將進入爆發期。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高算力芯片、視覺精準識別、全身精細運動控制等技術的進步,“四肢”靈活的人形機器人僅僅是個開始。未來隨著“大腦”“小腦”“情感”等多層面技術突破,人形機器人會變得越來越聰明,研發迭代也會加速。
“過去研發四足機器人兩三年才會有的變化,現在人形機器人每個月就會出現迭代。”范永介紹,“下一步,優寶特將加大在人形機器人的研發投入力度,不斷推出新產品。我們把首臺人形機器人命名為‘行者泰山’,一方面寓意著我們和‘孫行者’一樣,實現了四足爬行到直立行走的跨越;另一方面,也代表著我們的決心,如泰山一般,繼續深耕人形機器人領域,小步快跑,加速發展,為機器人產業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像優寶特這樣致力于人形機器人研發生產的企業,在濟南高新區還有很多。濟南高新區發展改革和科技經濟部副部長楊曉華介紹,經過大力培育和招引,高新區近年來涌現出以優寶特、翼菲自動化、費斯托、山東新松、魯能智能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機器人產業經營主體,研制出一批高性能機器人產品,在控制器、伺服電機等零部件領域積累了一定技術儲備,奠定了人形機器人產業基礎。
“科技產品的生命力在于應用。人形機器人產業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未來將會深度融入我們的生活。”楊曉華表示,在產品端加大研發力度的同時,高新區還將積極拓展應用場景示范,通過應用牽引、整機帶動、軟硬協同、生態培育的路徑,針對漢峪金谷、彩虹湖人才公園、算谷、大數據產業園等重點商圈、地標建筑、產業園區等,開放并培育一批示范應用場景,助推人形機器人市場化、商業化。
“在已有產業基礎上,濟南高新區將采取補短鍛長、差異發展的方式,加快推動產業創新發展,加速人形機器人產品研制和推廣,打造‘人工智能大模型+傳感器芯片+零部件+整機制造’的專業化特色園區,培育出一批技術見長、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專精特新企業、瞪羚企業。”楊曉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