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張旭云:云岡石窟的“末梢”藏著一個“小博物館”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佳冰

2025-01-03 08:52:01

原標題:張旭云:云岡石窟的“末梢”藏著一個“小博物館”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張旭云:云岡石窟的“末梢”藏著一個“小博物館”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在大同云岡石窟工作的34年里,張旭云做過景區的講解員,跟財務科的賬本打過交道,也背相機記錄了石窟佛像和景區建設的變化。如今,她已是云岡石窟博物館的副館長。

張旭云管理的是一個6640平方米的“小博物館”,藏在云岡石窟大景區的最“末梢”,只有7個工作人員、5個保安和8個保潔員,研究、收藏、保護、展示著與云岡石窟相關的文化遺產。

不是所有來到云岡石窟的游客都會走到這里,但張旭云一直在她的崗位上。

中青報·中青網:你在云岡石窟博物館的工作日常是怎樣的?

張旭云:從每天進館開始,檢查開館準備,與夜班保安交接、確保展品安全與文物狀態穩定,巡視展廳,保持環境整潔,消除有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接待游客,及時處理投訴、建議,參與布展及宣傳教育活動……總之,日常工作繁雜,且日復一日,甚至可以說有點枯燥無味,但我依然覺得有意義,在這里我有存在感。

云岡石窟有著約1600年的悠久歷史,但云岡石窟博物館是2011年才建成開放的。這里主要展出云岡石窟窟前、山頂考古發掘的文物400多件。游客進入大景區后,先看石窟,參觀到最后,就可以看到我們的博物館,從這里了解石窟背后的故事。這里的文物雖已脫離了石窟母體,但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向我們訴說著曾經發生的故事。

中青報·中青網:你1990年就來到云岡石窟工作,當時這里是什么狀態?

張旭云:云岡石窟是大同的“名片”,我又是土生土長的大同人,從小就知道城西有座“大廟”、里頭有“大佛”。初中的暑假,我和同學們一塊去過,騎了兩個半小時自行車。

云岡石窟距離城市比較遠,交通不便,條件比較艱苦,所以在當時不是什么“好單位”。但“大佛”的形象很吸引我,高中畢業,正好趕上云岡招聘講解員,我就來了,也沒想太多。

當時的大同是“煤都”,云岡石窟就在109國道旁邊,每天有兩萬多輛煤車從這兒經過,塵土飛揚,路兩邊都是煤渣。當時佛像身上覆蓋著厚厚的“黑紗”,我們也很臟,鞋面上、鼻子里都是黑的,石窟對面的十里河水也變成了黑水。環境可以說比較惡劣。

當時的山西云岡石窟文物研究所積極呼吁改變這些問題,擬定了《云岡石窟保護規劃》上報;1996年國家文物局正式下文,規劃獲批實施。1998年,109國道云岡段的改造工程正式動工,全長26公里,耗資2.3億元,才解決了云岡石窟的煤塵污染問題。此外,大同市發布了《大同市云岡石窟保護管理條例》,實施了維修工程,很大程度地改善了石窟的生存空間與保存狀況。

中青報·中青網:最初做講解員是什么感受?

張旭云:當時能在云岡石窟當個講解員,是很自豪的,我很喜歡這份工作。我們一批招了5個人,到石窟后,不知道這么復雜的石窟該咋看,更別說給別人講。單位邀請了很多專家學者給我們講課,我記得有佛教史、建筑史、北魏史、石窟藝術等課程,半年后考核,成績合格才能上崗。我覺得在講解接待工作中能體會到做“橋梁”的快樂。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來云岡石窟參觀時,盡管我只是跟在后面,也覺得很榮幸。

中青報·中青網:這些年來,觀眾是不是越來越重視講解服務?我們講解的形式和內容會有一些變化嗎?

張旭云:確實,隨著時代進步,整個社會已經步入一個持續學習的階段。進入大景區的游客會主動購買講解服務,對講解質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整個景區日常有80多名講解員,到了旅游高峰期,還會增加200多名季節性講解員。

過去的游客只是覺得來云岡了,看了,拍張照片,走了。現在的游客不再滿足于靜態的觀賞和表面的基本介紹,而是渴望通過多角度,例如歷史、美學、建筑、保護等領域的深入講解,獲取更豐富的知識和更深刻的文化體驗。很多游客來之前都是做過攻略的,想要了解的側重點也不一樣,我們的講解員也有被問住的時候。

因此,我們越來越重視講解員的綜合素質培養,每年都會對講解員進行專業培訓,培訓的教材也在變化,不僅要講解展品的基本信息,還要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時融入日常講解中,通過互動的方式增強講解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如今游客的類型越來越多元,還有很多專業人士、研學兒童和國際游客。講解員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出色的溝通能力和服務意識。

中青報·中青網:2000年你調入計劃財務科后,主要參與了哪些工作?從這個角度了解到的石窟是怎樣的?

張旭云:我是在成人自考讀了山西大學的財務專業之后進入財務科的,每天面對的就是數字了。當時主要是為申報世界遺產做準備,還有資金的籌措、專項經費撥付等工作。

石窟的保護、研究和利用,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2001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云岡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提升了云岡石窟的國際知名度,政府也加大了對云岡石窟的保護力度,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搶救性保護措施,包括加固石窟崖體、清理石窟內積土與雜物、修復壁畫與造像等。這些舉措的實施得益于國家文物保護法的頒布與實施,以及當時“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工作理念。

中青報·中青網:2005年你進入數字化室工作,為石窟和石窟保護的歷程拍攝了大量照片,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經歷?

張旭云: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段工作經歷。2003年云岡石窟就啟動了數字化保護項目,對石窟進行全方位、高精度的數據采集與記錄,可以實現石窟的永久保存和永續利用。

我剛開始是整理照片檔案,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掌握了攝影知識和技巧。2008年至2010年正值云岡大景區的建設時期,大同市對云岡石窟的周邊環境進行了大規模的綜合治理,我就在周邊的一鎮六村間奔波,背著相機記錄拆遷前后的場景。那時周末和節假日也無暇休息,就想著多拍一些,否則這些歷史痕跡就沒有了。我把村莊變化的整個過程記錄下來,留下了很多檔案資料。

到了2013年,云岡石窟研究院開始與青島出版集團合作出版20卷的《云岡石窟全集》,我也參與了其中洞窟拍攝的工作。

由于佛像位置較高,我們搭了腳手架進行拍攝。剛爬上十幾米高的時候,我還很害怕,感覺腳都抽筋了,直冒冷汗。等看到了佛像,恐懼就根本不是問題了。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與佛像對視,尤其在四周寂靜的時候,真的能體會到千年前石匠們開鑿石窟的那種虔誠與匠心。我還驚奇地看到了一些小佛像身上的鎏金。這種心靈上的震撼與滿足,是任何物質獎勵都無法比擬的。

這幾段經歷至今讓我印象深刻,以前,我可能更關注石窟本身的藝術成就,而現在,我會更多地思考它們背后的文化內涵、歷史變遷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這種視角的轉變,讓我對石窟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熱愛這份工作。

中青報·中青網:2017年你成為博物館的副館長之后,看到的又是一個更宏觀的石窟,有哪些新的觀察呢?

張旭云:隨著石窟保護、學術研究、對外宣傳各項工作的深入,云岡石窟越來越受到游客青睞。現在是旺季更旺,淡季不淡。2023年,云岡石窟年度游客突破300萬人次,是截至當年的歷史最高水平;而2024年到8月,入園人數就已經超過300萬人次。

現在的節假日,我們都是加班加點,全員上崗,應對客流高峰。往年是小長假游客增多,但是2024年從暑期到8月底,游客量一直很大,但基本在我們可承受的范圍之內。2008年改造后,景區比過去大了10倍,接待能力也在提升。我們延長開放時間,增加檢票口和講解員,包括對景區內衛生間進行智慧化升級,增加移動衛生間,設置女士專用衛生間……各方面都在動。

中青報·中青網:云岡石窟博物館目前在做哪些工作,未來還會有哪些活動呢?

張旭云:目前我們的基本陳列在升級改造中,只開放一個臨時展廳,正在展出“高致:五岳系列藝術展”。

云岡石窟博物館因臨時展覽較多,目前還沒有語音導覽器,這方面隨著基礎陳列升級改造會逐步改善。我們計劃開發一系列智能導覽系統、互動體驗;還將建立一個云岡石窟數字博物館,通過互聯網向全球觀眾展示石窟的全貌。

現在我們工作的重點就是展覽,引進展覽,也對外交流展出。2024年我們共舉辦了16場展覽,與各大博物館及高校進行聯展,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的聯展,反響都很好。

最近,我們在臺灣舉辦的“芥子納須彌——云岡石窟藝術特展”開展,臺灣民眾可以近距離欣賞云岡石窟的藝術珍寶,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促進兩岸人民在文化層面的深度互動。

2025年我們會有更多、更豐富的展覽,也計劃走出國門,讓更多熱愛石窟藝術的觀眾認識、了解云岡石窟,讓這個世界文化遺產真正走向世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康復回社區 穩步向前進

本報記者魏李培度過疾病急性期的患者,康復治療進入功能恢復階段,往往需要持續較長時間;開設在群眾“家門口”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通過開...[詳細]
健康報 2025-01-02

推動完善高標準農田管護措施

本報訊近日,山東省沂南縣紀委監委派駐第三紀檢監察組工作人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監督檢查時發現,多個鄉鎮存在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不到...[詳細]
中國紀檢監察報 2025-01-02

黃(渤)海猛禽跨海鳥道:萬猛御風翱翔 山海接力護飛

隨著零星幾只雀鷹劃過天幕,身影迅速消失在海天之間,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24年秋季遷徙猛禽監測工作正式收尾。??猛禽,是對...[詳細]
光明日報 2025-01-02

深耕網上群眾路線 打造“云上娘家”

2024年以來,山東省萊州市婦聯牢牢把握互聯網傳播規律,樹立“互聯網+婦聯”的工作理念,通過“抓陣地、抓隊伍、抓活動、抓重點”四項舉措...[詳細]
中國婦女報 2025-01-02

青島有個“小云南”

在山東青島即墨東北部有一座古老的城所——雄崖所,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是當時重要的海防軍事要塞。城墻上的磚石,每一塊都承載著歷史的重...[詳細]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5-01-02
“萬企出海 魯貿全球”2025首發中歐班列開行

“萬企出海 魯貿全球”2025首發中歐班列開行

央廣網濟南1月1日消息1月1日上午,“萬企出海魯貿全球”2025首發班列開行儀式在濟南舉行。滿載汽車配件、瓷磚等山東出口商品的2025年首發中...[詳細]
央廣網山東頻道 2025-01-01

工信部:推動“5G+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

科技日報北京12月31日電記者2024年12月31日獲悉,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印發《打造“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升級版實施方案》,以加快5G與工業...[詳細]
科技日報 2025-01-01

地域文化與童年成長的交融

大秀的兒童小說《大河的歌謠》選取黃河作為敘事背景,體現作者對中華民族文化深厚的敬意和可貴的探索精神。作者通過將黃河、古詩詞、豫劇等...[詳細]
光明日報 2025-01-01

我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開放功能作用明顯

本報訊2024年12月2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未來城市實驗室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城市藍皮書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17——大國治海...[詳細]
工人日報 2025-01-01

住宅層高標準有待提高

適宜的層高,可以成為好房子的標準之一。提升層高高度是大勢所趨,在各地關于建筑設計與建造的指引中,層高高度也在提升。隨著人們對居住品...[詳細]
經濟日報 2025-01-01

因地制宜發展縣域經濟

“千億大縣”不斷擴容,縣域消費“多點開花”,縣域旅游強勢崛起……近來,“縣域”二字越來越火,正在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詞。中央經濟工作...[詳細]
經濟日報 2025-01-01

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表彰名單

北京市周順理師雪起濮存慧郝淑英尚秀云李光亞張湛軍周靜溪張建國天津市吳咸中門俊清李加旺劉玉華張振東丁俊巖河北省王秋生婁樹存付建中郭振...[詳細]
解放軍報 2025-01-01

銀行卡還在身上,里面的錢卻沒了

2024年4月,膠州市檢察院召開檢察官聯席會,圍繞孫某、牛某信用卡詐騙案的案件定性及證據等方面問題進行討論。從不離身的銀行卡被莫名盜刷...[詳細]
檢察日報 2025-01-01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