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5-01-23 09:19:01
原標(biāo)題:茶與飯的世情之美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biāo)題:茶與飯的世情之美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胡竹峰新作《茶飯引》(長江文藝出版社)聚焦茶文化與日常飲食,分《茶書》《飯書》兩部分。一杯茶、一碗飯,見世情之美,見生活情趣,見眾生百態(tài)。《茶書》寫茶,先從這個字的構(gòu)造起筆,著重探討“茶”與“荼”在書寫、讀音上的差異。《水》布局中有閑筆,看似寫泡茶之源泉,實際隱藏著一顆懷鄉(xiāng)之心。老家溝澗藏著的泉水,味道、質(zhì)感沁入心田。《空杯》表面上寫的是茶具空置的狀態(tài),實則由茶具及人,由人及人生。空杯里有茶,有酒,有菊花,有一顆遠(yuǎn)離世俗的心。《茶月令》筆致繁復(fù),搖曳多姿,“茶”是中心,“月”是經(jīng)緯線,從一月到十二月,茶樹、茶農(nóng)、制茶工藝、茶商等皆可入文。《狗腦貢茶記》由奇茶名勾連起唐人的《虬髯客傳》,《回憶百疊嶺》寫百疊嶺的茶歌,唐傳奇與民歌因茶產(chǎn)生了關(guān)聯(lián),這兩則短文有余味。《茶之苦》《茶之澀》《茶之形》《茶之骨》重在討論茶的味道、形狀、品格,茶的味道在與苦瓜、中藥的對比中得以呈現(xiàn)。對于碧螺春而言,“螺”形象地傳遞了茶的條形,太平猴魁與桐城派的文章風(fēng)格近似,桐城小花茶與晚明小品近似……在對茶形的辨別與剖析中,茶葉各自的形狀與品格被形象化、擬人化了。《茶之骨》則將茶與酒、玉進(jìn)行對比,突出其君子般的格調(diào)。
作者對茶的書寫,既有文化意義上的溯源,如《紅樓夢》《茶經(jīng)》《虬髯客傳》《水滸傳》等作品中的茶文化,禪宗公案里趙州和尚喝茶的故事;也有自身經(jīng)驗的注入,如《水》中老家山區(qū)的泉水,《茶之苦》中小時候喝中藥的經(jīng)歷,《茶之澀》中多年前西湖邊喝龍井茶的往事;還有當(dāng)下生活的介入,如《饞茶》中提及的近來飲茶的習(xí)慣,《茶之形》中前幾日得日照綠茶的喜悅,知識型的材料強(qiáng)調(diào)了茶作為飲品的文化屬性,過去的經(jīng)驗與當(dāng)下的生活重在呈現(xiàn)喝茶主體“我”的生活狀態(tài),三者共同構(gòu)成了胡竹峰對茶的書寫策略,也表現(xiàn)出彼此交融、相互印證的特點。
《飯書》有文人氣,有日常煙火氣,書中那些食物帶有家長里短的體溫。《白色城堡》寫的是豐糕,因外形與城堡接近,顏色為白,故命名“白色城堡”。豐糕在胡竹峰的筆下被擬人化了,作者在物中植入了人的視角,“白色”底下涌動的思緒是心境的折射。顯然,對豐糕人格化與心靈化的表達(dá),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柑小箋》從柑、橘之分起筆,追憶了祖父手栽的柑樹,之后將敘述集中在甌柑林,甌柑林因《橘譜》《涌幢小品》入文、因“我”的日思夜想入夢,終究是一種心靈的感應(yīng)。《稻米書》是米的宣言,作為食之本,稻米與飯構(gòu)成了一部飲食史。《豬頭肉》《刀魚記》《餛飩》《胡辣湯》都是寫美食的短文,或鉤沉食物發(fā)展史,或再現(xiàn)食物制作的各種工序,或品味食物的色香味之美,不一而足。食物因地域、文化、風(fēng)俗的差異而各不相同,也體現(xiàn)出不同地區(qū)人們生活習(xí)性的差異性。《豬頭肉》透露出些許江湖氣,豬頭肉與酒的搭配,融入《水滸傳》的背景,豪氣撲面而來。《胡辣湯》則有中原氣韻,有懷舊味道,有北宋遺風(fēng)。《刀魚記》明顯帶有南方的精致與溫潤。《餛飩》寫出了餛飩天然的親民性,不論是云吞還是抄手,都接地氣,是尋常百姓家餐桌常見的美食。
《櫻桃令》中的“立夏”,《覆盆子記》中的“夏天”,《西瓜》中透露出的盛夏的炎熱等,時令性是這組植物散文的文眼。從敘事策略上看,這些短文也大量融入兒時經(jīng)驗,比如《覆盆子記》中那個摘了覆盆子用衣兜裝滿、闊氣歸來的少年,《西瓜》中稻場上乘涼的人們在滿天星斗下吃西瓜避暑,兒童經(jīng)驗的復(fù)原使這組短文增加了溫馨與浪漫。《茶飯引》表面上寫的是茶與飯,實則落腳處是生活與人生。透過茶與飯,我們能見到胡竹峰的文章趣味和人生姿態(tài),也能收獲一份閑適與淡然的心緒。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