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網
2017-01-04 20:45:01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河北省委決定從2016年開始,利用5年時間選派約5萬名優秀干部駐村扶貧。作為對口扶貧幫扶單位,河北地質大學很快組建了一支工作組,進駐到辛堡鄉缺水嚴重的王家窯村。應駐村工作組的要求,碩良勛及其團隊義務承擔河北地質大學對口扶貧村張家口陽原縣辛堡鄉王家窯村及周邊村莊的井位測定任務,經過艱辛努力,指導當地多個村莊打井出水,出水量遠超預期,實現了在貧水區找水的重大突破,為解決當地老百姓日常生產、生活用水困難的問題做出重大貢獻。同行評價他“是一位極其嚴謹、認真,講方略、講科學的水文地質工作者”,而在當地村民的眼中,他不只是“找水能手”,更是他們不會忘記的“挖井人”。作為一名大學教授,他把論文寫在了農村脫貧攻堅第一線。
打井現場
做老百姓不會忘記的“挖井人”
張家口陽原縣,地處河北省西北部,有聞名世界的人類發源地泥河灣,也有丁玲筆下的桑干河在靜靜流淌。然而,從地質學角度講,這里屬于湖相沉積地層,是典型的貧水區,尤其陽原縣的辛堡鄉,位于桑干河和壺流河臨近的近谷坡地帶,沉積物顆粒很細,地層呈水平分布,地下水徑流與補給性能差,缺水成為鄉里扶貧開發道路上的“攔路虎”之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王家窯村的地質條件和先前的找水工作結果一度使村里、鄉里對村中成功找水失去了信心。工作組進駐后想到了一個人,是在井位測定方面具有豐富經驗、具有成功先例的河北地質大學碩士生導師碩良勛教授。
“他當時手中承擔著一個預估年產值上千萬的礦泉水井位測定項目,放下這個工作會失去什么,他心里比誰都清楚。但是聽了我介紹情況,他二話沒說,當即應允。”工作組組長鄭炳章回憶說。
2016年3月19日,北方的寒風依然凜冽,碩良勛帶著他的團隊來到王家窯村,開始實地勘測。一連三天,碩良勛和他的團隊帶著儀器奔波在丘陵、河谷和盆地之間,與扶貧工作組吃住一起,完成了首次勘測。
對于王家窯的打井條件,碩教授的解釋深入淺出:“這幾個村地處所謂的貧水區,不僅僅是其地下水給水不足,最重要的是其特殊的地質結構造成有水抽不出的癥結。”他邊說邊拿起手中的一個茶杯打了一個生動的比方,“如果這個杯子里裝的是豆子,再注入水,我們拿吸管可以抽出水;如果把豆子換成面粉,這水就不容易抽出來了。辛堡鄉就是這樣的水文地質條件,所以,在這里找水會比其它地方困難很多,會面臨找不到合適井位的困境。”
面對別人不敢或者不愿意承接的工作,碩良勛卻不想放棄,老一輩地質工作者迎難而上、勇于擔當的精神一直是他前進的動力,當前力挽狂瀾、不扭轉頹勢誓不罷休的學校領導班子是他的楷模。他說,“以李軍書記和王鳳鳴校長為核心的學校班子不畏各種艱難和不利因素,勇往直前,敢于確定學校發展劃時代的“三大目標”,并身體力行直到成功。我受黨和國家教育培養多年,是上大學期間就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老黨員”了,我時刻都不敢忘記自己的職責和義務,愿意為老百姓做‘挖井人’。”
用知識和技術為百姓謀福祉
除了職責所在,身為一名農民的孩子,碩良勛深深知道,“農村老百姓生活不容易,沒有技術,光有力氣,很多事情是干不成的。身為大學教授,我所理解的大學精神之一就是服務社會,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術用在為老百姓謀福祉上,如果不能在扶貧工作中有所作為,我覺得良心上過不去。”這就是他心中最樸實的“老百姓情懷”。
此后,碩良勛自費驅車往返石家莊和陽原縣五次之多,每次奔波一千多公里,還自掏腰包為團隊學生發放生活補助,經過一個半月夜以繼日的勘查、整理、分析、研判工作,他和團隊在井位測定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找到了水只是解決眼前問題,長遠考慮,要會養水,肯育樹,把水脈留住,要在合適位置蓄水,發展養殖產業,打造用、養與開發相結合的良性生態環境。”碩良勛在跟鄉長、村長座談時,盡其所能為村里脫貧致富建言獻策。在得知王家窯村出水后,鄉里希望碩教授能為其他幾個缺水村找水。他深知將要面對的是怎樣的挑戰,但還是堅定地答應了。此后他和團隊為辛堡鄉的南辛莊、北辛莊、棘針屯、破砦子等幾個村開展了井位測定工作。
經過艱苦細致的工作,幾個村相繼找到了水。就北辛莊為例,近年先后已經打出三眼報廢井(出水量過小),本次測定的井位不僅打出了水,而且預估的出水量在50m3/小時左右,遠遠超出當地成井標準(30m3/小時);破砦子村出水量預估也在40m3/小時左右,其它幾個村的找水工作也都已完成,陸續打井。而在此前,以王家窯村為例,靠上世紀80年代打的一口舊井,持續抽水不到兩個小時就抽不上來水了,僅能勉強維持村民生活基本用水,更別說支撐其它產業脫貧致富了。
為人生價值“測定井位”
跟著碩良勛一起承擔這次找水任務的,還有河北地質大學勘查技術與工程學院勘查技術工程專業的學生。“作為勘查技術專業的學生,能有這樣的實踐機會很難得;跟碩老師一起完成找水任務,有機會施展自己的專業才能,我們覺得也很幸運。”楊松是學生團隊成員之一,也是碩良勛個人出錢資助的貧困學生之一,說到與碩老師找水工作中的點點滴滴,他感觸頗深:“認真負責,把事做好,注意安全,這是碩老師給我們的囑咐,話雖簡練,但字字如鑿,深烙心中,這是他一貫的風格。”楊松說。
走進辛堡鄉,碩良勛帶著學生們現場考察地形、山脈、地層、裂隙發育和水脈走勢,平時課堂枯燥乏味的知識,如今在實踐中變得鮮活起來。跟著他走過山山水水,領略人生風景,感悟人生真諦,同學們受到了課堂以外更為廣博深邃的人生歷練。“要做有用的人,心態要好,觀念要正,言談要緊,不說廢話,干凈利落,不模棱兩可”,這是碩良勛對學生的一貫要求,不僅適用于地質勘查任務,更是對學生人生價值觀的教育和滋養。
什么是“地質精神”?作為一名地質工作者,碩良勛用他的行動給出答案——“在這里,前人找水有失敗先例,困難和挫折可想而知,但是,我上了這么多年學,我所掌握的專業技術難道不就是為了向困難攻堅,為百姓謀福么?既然來了,就要給老百姓一個交代。”
回憶自己剛剛進入河北地質學院讀書時,碩良勛滿懷深情地說,“白發蒼蒼的老教授在為我們講授第一堂地質勘探課程時,就提到了地質行業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找到礦產資源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的‘三光榮’精神。多年來我一直銘記在心,并時刻踐行,大到為國家找礦找油,小到為百姓找水打井,作為一名地質人,能把自己的人生價值與服務國家和百姓緊密相連,我感到很榮幸,也很自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