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01-05 19:36:01
新華網呼和浩特1月5日電(記者達日罕 于嘉)漫山遍野的灌木林帶,層層疊疊的綠色屏障。放眼望去,曾經的黃沙蹤影不再,唯有高矮不一的沙生植物固守一方……
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境內的烏蘭布和、巴丹吉林、騰格里三大沙漠,曾一度“彼此吸引”,想要“握手會合”。為了斬斷“沙魔”的進路,阿拉善盟近年來依托因地制宜的防沙治沙措施,筑起一道道“綠色長城”,在往日風沙卷塵的土地上,書寫遏制沙漠擴展的壯麗詩篇。
阿拉善盟林業局副局長喬永祥說:“與風沙抗爭了幾十年,我們走過一些彎路,近些年探索出以灌木為主,灌木、喬木和草相結合的有益經驗,并將圍欄封育、飛播造林、人工造林等方式合理利用,打造出我們特有的生態建設格局。”
據當地林業部門遙感數據和地面調查結果顯示,經過多年生態建設,騰格里沙漠東南緣形成長350公里、寬3公里至20公里的生物治沙帶,烏蘭布和沙漠西南緣建成長110公里、寬3公里至10公里的生物治沙鎖邊帶,巴丹吉林沙漠東南緣形成一定的鎖邊林帶,流動沙丘趨于固定,局地環境也得到了改善。
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緣、阿拉善右旗(縣)境內紅褐色的雅布賴山腳下,幾年前人工播撒下的檸條、白刺等沙生植物種子,已經變為茁壯成長的樹苗,形成一道道綠色屏障。“它們蘊含了每個治沙人的心血。”阿拉善右旗林業工作站站長張有擁說,“別看這些植物個頭小、較單薄,卻對阻止巴丹吉林沙漠與騰格里沙漠‘握手’起著重要作用。”
據了解,由于氣候干燥、大風肆虐、人類活動等影響,橫貫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沙漠邊緣梭梭林等植被面積多年來持續減少,黃沙以每年15米至20米的速度南侵,向騰格里沙漠靠攏。
張有擁說,2010年,阿拉善右旗啟動巴丹吉林沙漠東南緣雅布賴山段生態綜合治理項目,并采取生物固沙與工程固沙相結合的措施,在兩大沙漠之間實施封沙育林、人工造林、機械壓沙,以逐漸形成的封沙育林帶和人工生態綠洲帶阻斷兩大沙漠“握手”,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目前,這些措施的效果已經顯現。
在廣袤的騰格里沙漠東緣,阿拉善左旗巴彥諾日公蘇木(鄉)浩坦淖日嘎查(村)自1992年起實施飛播造林,曾經滿是飛沙走石的荒蕪大漠,如今遍布花棒、沙拐棗,隨風搖曳擺動,四處生機盎然。
“過去房前屋后都是沙丘,草本來就很少,羊沒有草吃都很瘦,收入又低,人也快生活不下去了。”牧民王翠英感慨地說,“現在草木多了,風沙也少了,生活好了很多。”
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阿拉善盟累計飛播造林502萬畝。特別是在騰格里沙漠東南緣形成的治沙鎖邊林帶,把騰格里沙漠向烏蘭布和沙漠擴展的苗頭緊緊壓制住。
在烏蘭布和沙漠西南緣的阿拉善左旗宗別立鎮芒來嘎查,震撼人心的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梭梭林。它們雖然個頭不高,但一行行一列列整齊列隊,如堅守陣地的士兵一般,在身后淡藍色賀蘭山的映襯下,仿佛一支等待著黃沙侵襲、拼死抗爭的隊伍。
“這些梭梭阻止烏蘭布和沙漠擴展蔓延,不光保護了黃河、賀蘭山和附近的鐵路,還使得牧民能在梭梭上嫁接肉蓯蓉增收。”阿拉善左旗林業工作站站長劉宏義說,這片沙漠的邊緣地勢平坦,地下水位較高,適宜人工種植梭梭,當地從2011年起規劃了40萬畝梭梭造林地,目前已完成35萬畝造林面積。
過去的芒來嘎查風沙肆虐、土地貧瘠,許許多多世代居住于此的牧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另謀生處。吳維忠和妻子何美英當時家里有400多只羊,因為風沙侵蝕、寸草不生,每年羊出欄賺來的錢,除了補貼家用,還要花費很大一筆錢買草料。
2011年,林業工作人員和當地一些牧民合作種植梭梭,邊試驗、邊生產、邊推廣,逐步提高梭梭苗成活率。2014年,漸成規模的梭梭林明顯改善了當地環境。“天上的風沙少了,地上的明沙不見了,鄰里鄉親也搬回來造林了。”吳維忠說,每造一畝梭梭,旗里補貼60元,嫁接的肉蓯蓉長成后,還能賣了賺錢。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