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8-25 15:07:08
平遙古街道為創意的飾品、山西壁畫為元素的掛畫、萌萌噠的青銅關公像……琳瑯滿目的小物件背后是山西厚重的文化,讓人愛不釋手。
歷時5天的第三屆山西文博會于24日正式開幕。展會上,三晉大地的文化寶藏正被挖掘出來轉化為經濟優勢。
靜態文化動起來
在山西博物院展廳里,一款文物明信片神奇了起來。用手機掃描明信片上的二維碼下載“指觸魔卡”APP,再讓攝像頭對準明信片上的文物圖案,手機屏幕上立馬就會出現逼真的3D立體文物,同時還能開啟語音解說功能。
“看動畫、玩文物、學歷史、曬合影,國寶不僅‘活’起來,還能直接帶回家。”山西博物院工作人員呂婧說,有了這款“魔卡”,大家不僅能360度“把玩”文物,還能與文物合影,并了解文物在當時社會中的用途,重溫發生在它們身上的悲歡離合故事。
自從2013年山西博物院與社會合作設立商品部以來,先后研發集歷史性、文化性、藝術性、趣味性、實用性于一體的博物館文化衍生品400余種。其中西周晉侯鳥尊和商代鸮卣通過書簽、項鏈、冰箱貼等形式為觀眾所熟知。
無獨有偶,不可移動文物山西晉祠的文化元素也亮相了文博會。抱枕、U盤、鑰匙扣等上面都有一尊侍女像。這就是晉祠“三絕”之一的侍女像中最出名的一尊。她一半臉似在哭,一半臉似在笑。梅蘭芳大師曾在此尊侍女像前佇立良久,反復品味她的內心和動作。
“這是我們計劃要出的文創產品,來文博會是想看看大家的喜歡程度,沒想到這么多人想買。”晉祠博物館公共接待部工作人員張楠說,通過文創產品,文物可以走進千家萬戶與人們親密互動。
古老文化活起來
在展會的一個角落里,一堆人把一個展臺圍了個水泄不通。記者擠進去一看,原來是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絳州木版年畫的代表性傳承人吳百鎖正在制作木版年畫。現場,他的一位老朋友盛贊了他為保護和復興傳統文化做出的努力。
山西絳州木版年畫歷史悠久,發端于宋金,興盛于明清,較楊柳青、朱仙鎮、桃花塢年畫問世均早。但隨著時代變遷,絳州木版年畫逐漸進入衰落期,原有的作坊均停產歇業,古木版也散失民間。
2007年,吳百鎖在山西新絳縣的家中創建了絳州木版年畫研制所,專門對絳州木版年畫進行收集、整理、研究和創作。目前他已投入300余萬元,收藏了1300余塊古木版。
“光躺在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上睡大覺怎么行?”吳百鎖說,他不斷嘗試著將傳統木版年畫與時代相結合。黨的十八大后,中央反腐深得民心。吳百鎖有感而發,創作了廉吏人物系列和具備良好寓意的“一品青蓮”等作品,深受市場歡迎。
今年1月,騰訊公司看中絳州木版年畫的表現特色,請吳百鎖用套色木版年畫形式表現當紅動漫《靈劍山》,還安排吳百鎖到日本現場表演木版年畫的制作,使日本觀眾驚奇連連。
“一塊年畫的雕版還不如搓衣板大,但承載的卻是先人無盡的智慧和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展臺前一位參觀者感嘆道。
中國文化走出去
走進山西宇達展區,映入眼簾的是一件件流光溢彩的青銅藝術品,既有中國元素又有西方風格,有的莊嚴肅穆,有的萌萌可愛。
山西宇達青銅文化藝術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國最大的青銅藝術品制造企業、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還是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談起企業青銅文化產品蓬勃發展的原因,該公司副總經理張忠貴歸納了三點:制作工藝、文化創意和企業誠信。
張忠貴說,在工藝上,雖然隨著新技術的應用,一些生產環節已經智能化,但像修蠟模、澆筑、著色等環節必須人工制作;在創作上,他們既和韓美林、吳為山等老藝術家合作,還吸納了新銳雕塑家的創意,使作品能滿足不同國家、不同年齡段客戶的需求。
現場一組6個小鳥造型的擬人化青銅文化產品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端詳。“小鳥”們表情豐富、神態逼真,有牧師、新娘、新郎、指揮家和樂隊。
“這是外國專門訂制的產品。”張忠貴說,像這樣的小件青銅藝術品,再加上一些大型的青銅雕塑,公司每年的出口額達到1000萬美元。其中,出口德國和美國最多,占到一半以上,其次是法國、新加坡、韓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
除了根據客戶要求專門訂制的外,還有約40%是企業自主創意的產品。在現場,記者就看到十幾種卡通版的關公銅像,萌化了年輕觀眾。
“關公是我們的武財神,在人們心中一直是莊嚴、威武的形象。我們設計的卡通版的關公,萌萌噠,主要面向年輕人。”張忠貴說,東南亞國家人民信奉關公,公司將重點開辟這塊國際市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