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9-17 15:44:09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 題:央企業績考核第一如何煉成?——航天科技集團的創新經驗
新華社記者白國龍
近年來,從為國鑄劍的戰略、戰術武器,到遨游星漢的“星、箭、船、器”,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傳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主力軍,航天科技集團已連續13年在中央企業經營業績考核中獲評A級,并在2016年中央企業考核排名中位列榜首。
堅持以改革創新增動力、以軍民融合促發展等一系列舉措,煉成航天科技集團優異業績。
新動能:從技術創新到體制創新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面向未來世界科技前沿,航天科技集團不斷加快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的腳步。
在火箭技術研究領域,火箭動力、組合動力重復使用運載器兩條發展主線論證成果重大,已納入國防科工局“十三五”規劃;商業版固體小型商業火箭、亞軌道飛行器、商業版天地往返運輸系統也都在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的研制和探索推進任務中。
在航天器和空間技術研究領域,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專門創建了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對前瞻性、顛覆性重大應用基礎和技術進行研究,開展中長期空間技術發展戰略和規劃研究。
過去的五年,航天科技集團統籌推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全面開展技術創新體系頂層設計,與國內外高校和研究機構加強合作。“十二五”期間專利申請總量超過2.3萬件,授權專利1.1萬件。
過去的五年,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完成80余次發射任務,年發射次數增幅超過22%。
“面對高密度發射,維持原有的流程模式是難以實現的。”航天科技集團戰略管理部副部長王占宇說,我們對標國際一流企業,通過對航天系統工程管理體系不斷創新,優化科研生產鏈條,將發射場周期縮短30%,產品交付周期縮短40%,使發射成功率達95.6%。“技術歸零”“管理歸零”的管理方法,已成為國際航天同行可共享的標準。
新思路:深化軍民融合,促進區域融合
過去的五年,為推進軍民融合,航天科技集團成立了軍民融合促進中心,出臺了產業投資、成果轉化、人員激勵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全力支持軍民融合發展。
在“軍民融合”政策的牽引下,由航天科技集團十一院研制的“彩虹”系列“察打一體”無人機,成為高端裝備領域參與國際競爭的一款軍民兩用的利器。
航天科技集團六院與西安市合作,開發出航天熱解生活垃圾處理系統集成技術,可幫人們實現垃圾處理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
“航天技術與現代生物技術結合,也成為深化航天軍民融合的一大方向。”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副院長史平彥說,利用太空環境對菌種、微生物進行誘變,五院開發出了一系列生物保健品,受到消費者的好評。
曾經家喻戶曉的中國樂凱,在重組并入航天科技集團后加速轉型升級,在綠色印刷材料、光學薄膜、數字醫療材料等軍用、民用領域與國際大公司同臺競爭。
王占宇表示,過去的五年,航天科技集團積極融入區域經濟發展,建成北京、天津、西安、深圳、成都等軍民融合產業基地。同時,在空間科學、衛星技術、衛星應用等領域拓展海外合作,產品、服務已覆蓋31個國家和地區。
新空間:從商業航天到產融結合
過去的五年,從研制幾噸重的中型和大型衛星,到公斤級至幾十公斤級的鈹納和微納衛星,航天科技集團加快完善商業化運營服務模式,為各類用戶提供通信、導航、遙感、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等產品服務。
作為境內唯一的通信衛星運營商,航天科技集團所屬的中國衛通公司目前可提供321套電視節目、316套廣播節目服務。未來,高通量寬帶衛星信息系統也將投入商業運營,有望解決飛機、高鐵、輪船等移動體的寬帶互聯網接入問題,使我國進入衛星互聯網的應用時代。
在商業遙感衛星領域,航天科技集團所屬的中國四維公司已成功發射2顆0.5m級高分辨率商業遙感衛星,后續將逐步建成全球化的商業高精度對地觀測系統。
為加快推動產融結合,近年來,航天科技集團通過控股的航天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牽頭成立了一系列基金,其中,集團公司牽頭設立的國華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金,首期規模300億元。
今年5月,航天科技集團聯合多家中央企業、金融機構、地方政府投資平臺共同發起設立的中央企業國創投資引導基金,基金規模達1500億元,基金重點投向航天、核能、船舶、高鐵等軍民融合產業領域。
目前,航天科技集團已累計對外融資超過2000億元,累計投資金額近400億元,孵化出康拓紅外等一批優秀的高科技產業公司,有力支撐了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發展。
王占宇說,未來,航天科技集團還將繼續發揮了產業資本在產業發展領域中的推動作用,進一步推動航天強國建設,努力建成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為實現航天夢、中國夢貢獻力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