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12-11 23:17:12
新華社廣州12月11日電 題:“臭水溝”變形記——廣州治水的東濠涌“樣板”
新華社記者呂光一、劉羽佳
一條珠江穿城而過,上百條河涌交匯其中——長久以來“治水”都是廣州市的大事。近些年廣州下工夫整治黑臭水體,希望重現昔日水清河美的嶺南水鄉景色。
位于城市東部的東濠涌,經過大力整治,從幾年前一條以“四害”溫床、“六亂”死角而聞名的“臭水溝”,變成如今終日碧波、四季繁花的城市公園,成為廣州水環境治理的“樣板”。
曾幾何時:東濠涌就是一條臭水溝
早上、中午、傍晚,一天三次,年逾七旬的“老廣州”陳永新都要到東濠涌轉轉。這是他近兩年才有的新習慣。而在幾年前,縱然守著東濠涌住,他也是“看都不愿意多看一眼”。
東濠涌起源于宋代,是廣州六脈渠中唯一保存下來未完全覆蓋的一脈。它歷史悠久,自廣州建城以來一直扮演著為市內提供生活用水和交通要道的雙重角色。然而如今在河岸久居的市民回憶起當年的東濠涌幾乎都是一個評價——臭水溝。
“以前是誰住得離河近,誰家就受罪。” 提起以前的東濠涌,陳永新直搖頭,說自己就“深受其害”。據他回憶,以前東濠涌水體通黑,難見真容,兩岸居民生活污水直排到河涌內,常常發出刺鼻惡臭。由于河道疏浚不足、淤積嚴重,一到下大雨,河水還會漫到岸上甚至屋內,讓臨河而居的市民苦不堪言。
“以前不要說每天到河邊散步了,大家都躲著走。有時候在家待著都不敢開窗戶,水很臭,還會滋生蚊蟲。”陳永新告訴記者,“以前河岸兩邊可不像現在開著這么多店鋪甚至餐館,那時候附近居民都不會把大門對著東濠涌開。”
重拳出擊:廣州決心還居民一汪綠水
近年來,廣州市決心推進大型治水工程,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重塑廣州“嶺南水鄉”形象。東濠涌治理就是其中重要一環。
東濠涌雖小,治理起來卻不容易。它位于廣州老城區,兩岸人口眾多、環境雜亂,居民生活污水直排也是造成河涌污染的重要原因。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東濠涌的治理除了治水,也將沿河小區人居環境整治納入其中。
“我們河邊住戶的排水管道、門口的路面等都經過了整治。”陳永新告訴記者。為了方便處理污水的同時不占用本來就緊張的土地資源,在東濠涌兩岸的籃球場和羽毛球場地下還建設了涌水凈化的“心臟”——污水凈化廠。每天早上六點半,污水凈化廠按時啟動,直到晚上十點才停止運作。
據了解,東濠涌的水環境治理工程在遵循生態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共包括截污調水補水、堤岸綠道、景觀休閑帶建設等八大工程,最大程度恢復嶺南水鄉的河涌風貌,喚醒廣州的水城記憶。現在,東濠涌的治理范圍從一期的1.89公里,擴展到包含一、二期在內的4.51公里。
為了保護東濠涌治理成效,保證水質不反復。2016年8月東濠涌有了自己的河長。目前,廣州市四級2961名河長全部定崗到位,實現河湖河長全面覆蓋,目前有21名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的工作人員被問責。
廣州市水務局負責人彭大杰介紹,目前,納入住建部監管平臺的廣州市35條黑臭河涌已有21條河涌完成評估;住建部重點督辦的10條河涌已全部實現不黑不臭。
破繭成蝶:東濠涌重現“小橋流水”
整治后的東濠涌碧波盈動,魚翔淺底,游人穿梭,再加上兩三座古色古香的小橋,更添詩情畫意。
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監測,東濠涌水質為二類,也就是說水質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珍稀水生生物棲息地、魚蝦類產場等,位居廣州市重點整治河涌水質的首位。
水質的明顯改善除了能讓當地居民“一飽眼福”外,更重要的是還帶動了生態修復。廣州市越秀區建設和水務局局長劉毅說,如今東濠涌鳥類、魚群增多,水生植物生長茂盛,連對棲息地水質要求高的紅尾水鴝也出現過。
現在東濠涌水質優良,惠及周邊24萬多居民。陽光好的時候,廣州市民彭浩彬常常帶著母親和女兒來東濠涌玩耍。“現在的水多清啊!平時好多人都來這邊玩,已經是個城市公園了。”彭浩彬說。
東濠涌的變化是廣州“治水”的一個縮影。2015年起,廣州陸續整治51條河涌,全面重塑城市水網,目前已經全面推行河長制保護城區水網。計劃在2019年,全面消除黑臭河涌,2020年以前,地表水水質優良率達到61.5%。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