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12-28 17:12:12
新華社合肥12月28日電(記者水金辰)26日下午,合肥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長韓翌冰收到了地方派出所發來的一份特殊“文件”——45名流浪乞討人員的常住人口登記表,上面印有每個人的身份證號,他們成了合肥“新市民”。
這是一群無法說清自己真實身份,與親屬無法取得聯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精神和肢體殘疾的流浪乞討人員。記者幾乎無法與他們語言溝通,但身處其中,有些人還會挽著記者的胳膊,露出笑容。他們在救助站里至少已經待了兩年,時間最長的已經在此生活了九年。
助壹菊是其中的一員,登記年齡為71歲,患有聾啞,并伴有智力殘疾。和其他人一樣,“助壹菊”并非她本來的名字,因為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誰”。為了能入戶籍,救助站為這45名人員起了同一個姓氏“助”,“壹”代表他們是合肥市第一批流浪入戶人員。
2011年11月,合肥市公安局龍崗派出所將她護送到救助站,韓翌冰說,她是在街邊乞討時被民警發現的,“進站時,身上的衣服很臟很破,而且精神狀態也不好。”因為無法溝通,她的流浪時日已無從知曉。站里人員多次向她詢問仍然沒有一點家庭線索,只得將其安置進福利院托管,這里成為她暫時的“家”。
初到福利院,她不愿與其他人有過多接觸,后來慢慢地融入這個集體。福利院業務科科長楊茂紅說,現在社會福利院里的人員包括16周歲后轉移過來的兒童福利院人員和救助站安置在此的流浪乞討人員。他們雖然患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或精神障礙和殘疾,但老少一家、日久生情,過得還算比較和諧。
高婷已經在福利院工作了四年。在她的印象中,助壹菊是一位能夠部分自理的老人,雖然年紀大,但她仍會每天睡覺前將衣物整齊地疊在床頭,襪子、鞋子整理得很干凈。她和同屋的助壹靜感情很深。高婷說,有一年,助壹靜生病住院,她整日胃口不好,“看到我們就拉著我們的手想去看壹靜奶奶”。
冬日午后的陽光帶著暖意。福利院的廣場上,五六十歲的大爺和年輕的娃兒一起踢球,一旁幾位大媽在跟著音樂的節拍跳著“廣場舞”,他們幾乎無言,只是笑著。
雖然同在福利院,但像助壹菊這樣的托管流浪人員并不能享受市民可以享有的醫保政策,他們的醫療費用只能由市救助站承擔。但日常生活開銷和醫療費用,一度讓救助站資金緊缺。
今年10月,合肥市救助站和公安部門會商研究,決定為滯留救助站里超過兩年的50名人員辦理福利院的集體戶籍。韓翌冰說,他們對需要辦理戶籍的50人再次進行了一次全面尋親,從全國救助尋親網、網絡媒體到DNA采集比對和人臉識別,最終他們為5名人員找到了家人,余下的45人入籍。
對“助壹菊”們而言,他們不再是流浪者,從“托管”變成福利院真正的一員,有了“市民”的身份,可以享受醫保等各種市民待遇。韓翌冰說,救助站還將為他們尋親,一旦確認家庭信息,就會幫他們安排回家,合肥市的戶籍也會隨之注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