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8-02-12 23:46:02
新華網北京2月12日電 2月2日,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張衡一號’自發射以來,整個衛星平臺的電子設備包括所有載荷都已經進行了開機測試,截至目前,數據傳輸正常,數據處理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衛星在軌運行正常。”日前,“張衡一號”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申旭輝在做客新華訪談時說。
圖為“張衡一號”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申旭輝做客新華網訪談間 (新華網 魯聃玉文攝)
申旭輝介紹,2003年2月18日,國防科工局、中國地震局在北京啟動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的規劃工作。2013年,國防科工局、財政部聯合批復工程立項,截至發射,“張衡一號”衛星經歷了“科研10年,工程研制5年”共15年的研發時間。他說,“張衡一號”能夠取得今天的成果,集聚了眾多跨專業、跨國別專家學者共同的心血。
地震是地球內部的活動,“張衡一號”如何在天上“看”地震?申旭輝解釋,地震是由地殼運動產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地殼運動能切割地球磁力線,或通過“摩擦起電”產生電磁輻射。電磁輻射會向外傳播,現有的研究表明在傳播的過程中,高頻電磁波到地表就被吸收了,低頻電磁波可以一直向上傳播,進入地面和大氣層,從而被衛星接收到。因此,“張衡一號”實際上就是在高度約50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上接收因地震產生的電磁波往上傳播之后帶來的電磁輻射,以及由此造成的等離子體的變化狀態,從而為地震機理研究、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天基平臺和新的技術手段。
申旭輝表示,“我們希望有這樣新的監測工具能夠從更高的視野、更寬的角度看看與地震有關的電磁輻射現象,通過新的電磁輔助手段探索地震預測新方法。”
備受矚目的“張衡一號”帶著特殊的使命運行在預定軌道上。申旭輝介紹,“張衡一號”的科學目標涵蓋研究地震電磁電離層信息特征及機理,研究地震電磁電離層前兆信息提取方法;分析衛星在軌期間全球地震電磁電離層信息特征,積累典型震例;初步建立全球電離層和地磁場模型,研究地球系統各圈層相互作用及其效應。他說,“‘張衡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不僅對地震科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地球物理場信息的獲取、空間科學、電波科學以及航空航天保障也至關重要,同時“張衡一號”衛星還肩負著為這些科研領域提供數據共享服務的任務。”
圖為新華網相關工作人員與嘉賓合影留念 (新華網 魯聃玉文攝)
本次訪談由新華網、科普中國主辦,得到了中國地震局、國防科工局以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地球物理信息科學傳播團隊的大力支持。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