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在線
2018-02-21 16:01:02
黃河邊的羊皮筏子很具有蘭州特色
(記者陳毓娟):60多年前,黃河邊甘肅蘭州段水車林立。那時的人們生活都離不開水車。在黃河邊長大的王鴻慶老先生回憶,他幼年時的距離方位都是用水車來衡量的。家住在黃河水車旁,他常常在離家比較近的一輛水車邊上戲耍,而如果要到更遠的水車那邊去,就得讓大孩子帶著一起去。王老先生說,他記憶中兒時到過最遠的地方有五輛水車遠,是他纏著他的兄長帶著他過去,仿佛走了很長的路……不曾想,長大以后的蘭州,越來越大,跨越黃河兩岸,日新月異,而五輛水車卻仍是他對老蘭州記憶最深刻的地方,用筆畫下兒時的老蘭州也是他多年的心愿。
新春水車博覽園里的生肖狗 陳毓娟攝
1945年出生在蘭州的王鴻慶因“老蘭州”系列畫作而在蘭州小有名氣,按他的話講,一輩子平淡地工作生活,沒想到退休之后,追求兒時的夢想,反而成就了自己。“老蘭州”系列畫作從明末清初開始,王鴻慶在濃墨重彩間,書寫自己對于蘭州這片熱土的記憶和深沉的愛。街道繁華中,賣牛肉面的伙計,看雜耍的群眾,賣茶水的商販……人物的刻畫與周邊的環境事物水乳交融,在畫作中,你可以找到蘭州很多的歷史文化背景,也可以找尋到蘭州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來龍去脈。
蘭州牛肉拉面制作過程的銅制雕像 陳毓娟攝
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甘肅省蘭州市,古時候稱金城,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道,擁有眾多的名勝古跡和燦爛的文化遺址。王鴻慶老先生說,老蘭州人是平和的、善良的。他們就猶如絲路文化傳遞中的一枚扣子,溫和,勤懇。老蘭州人與從全國各地過來的新蘭州人不斷地融合,形成有別于中原又不同于塞外的獨特風格。因為蘭州,黃河穿城而過,河兩岸,南北兩山夾河而立,蘭州人在這條狹長通透的河谷中生息。
蘭州水車博覽園的握橋 陳毓娟攝
就比如逐漸成為旅游項目的羊皮筏子,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現代化橋梁。車行至橋上,不禁感嘆,古時的天上之水,如今竟可以如此輕易跨越,與對岸的親朋好友相聚。
戊戌年正月初四,到黃河對岸與王鴻慶老先生約見面采訪。他的畫室在居民區里,每個房間都鋪滿了畫作,王老先生在春節期間也有幾幅畫作,掛在墻上晾干。作為門外漢的我很是喜歡老蘭州系列的畫作,在內容為王的現代創作中,如此鐘情故土的藝術家,用一幅幅畫作深刻展現了那些已經遠去的東西。相對于影像記錄,用更為虔誠的情感將歷史與藝術相結合。在他的堅守中,越來越多的熱愛蘭州的人提供了更為豐富與全面的歷史資料,讓王老先生不斷地勾勒出一幅幅生生不息的生命畫卷。在人物和故事的更替里,曾有的生存方式和生命形態化作了歷史,他要做的,正是將這些故事保留下來,用他自己的方式把這些故事讓大家看到。
水車博覽園里春意盎然 陳毓娟攝
每個人的研究都是有限的,曾經想當考古學家的王老先生用這種方式實現了別有一番風味的考古,他翻閱資料,看了成千上萬張老蘭州的照片,不斷地豐富老蘭州系列的畫作。他畫作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原型,有的畫作是用好幾張照片一起結合展示的。王鴻慶老先生說,他會不斷地將老蘭州系列畫下去,不斷地豐富,就想給后代留下念想。老年人有老年人的古意新想,年輕人有年輕人的創意復古,這就是我們各自要做的事,和其所形成的意義。
水車博覽園里巨大的水車 陳毓娟攝
或許,他的這一做法會帶動更多的藝術家去還原他們各自家鄉的老城老鎮系列,那將是一種更好地推進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或者是文化民俗形態的研究和傳承。
新春時節,站在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黃河鐵橋上,大紅燈籠高掛,腳下的黃河水奔騰不息。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激濁揚清,將慢變快,從小而大,所有符合人類生存法則的變化都是令人欣喜的。但那些人類智慧最原始的結晶也不該被忘卻,理應留存在我們的記憶之中。
王鴻慶畫的大年三十
畢竟木與木的長音,和著黃河的吟唱,上下輪回了千年,曾灌溉了莊稼土地,也養育了千百萬人。煙消,木未散。水車園里,一架架摩天輪般的古代水車與現代建筑交相輝映,美輪美奐。
王鴻慶畫的老蘭州的街景
王鴻慶畫的水車
王鴻慶畫的羊皮筏子和中山鐵橋
王鴻慶畫家春節前剛完成畫作掛于墻上
新春水車博覽園里的生肖狗 陳毓娟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