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網
2018-06-12 10:56:06
王銀吉手持自己發明的治沙工具“沙木槍”。劉靜怡攝
在甘肅武威市涼州區長城鄉紅水村北面的騰格里沙漠腹地,有一片花棒、梭梭、榆樹、沙棗樹等耐旱植物組成的綠色海洋,這片8000多畝的綠地阻斷了沙漠前進的“腳步”,守住了被風沙侵蝕的農田和家園。這片綠地的造就者,是紅水村村民王天昌和王銀吉父子。
上世紀八十年代,王銀吉一家搬遷到涼州區長城鄉紅水村第九組,由于這里背靠騰格里沙漠,沙線長達70公里,且年年向前移動,風沙危害嚴重。連年肆虐的風沙常常讓農民們的辛勤勞作化為烏有,這讓王銀吉十分痛心。
1999年春天,31歲的王銀吉決定“挑戰”沙漠,通過在沙漠植樹,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農田和村莊。
“我向家人提出治沙想法時,只有父親全力支持,母親和媳婦都不同意。”王銀吉說,盡管母親和妻子不贊同他治沙的想法,但拗不過他,最終還是加入了治沙隊伍。從此,王銀吉一家4口開始向家門口的沙漠進軍。
想要在沙漠里植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進軍沙漠的第一年,王銀吉就遇到了難題。
“第一年在沙漠里種的樹被風吹過后,全部連根拔起,活下來的僅有幾棵。有時好不容易把樹苗栽上,但連續幾天的高溫天氣又都把苗子曬死了。”王銀吉不甘心就這么放棄,于是請教專家,得到了“先固沙、再種樹,不同品種的樹苗要栽植到沙丘的不同部位”等指導。
有了專家指點,加上王銀吉自己慢慢摸索出來的經驗,樹苗的成活率逐漸提高。沙漠里最缺的就是水,種樹偏偏又離不開水,沙漠里路不好走,運水成了大問題。思來想去,王銀吉決定買兩峰駱駝,馱水進沙漠。
“從我們家到沙漠,超過3公里,駱駝馱水一個來回要3個小時。馱來水后,我們用勺子給樹苗澆水,這樣不會浪費。之后,我們又在沙窩里挖了一口儲水窖,鋪上地膜,夏季積蓄雨水,冬季把駱駝馱來的水儲存在水窖里。”王銀吉說。
解決了缺水問題,王銀吉又開始研究沙漠植樹的工具。根據幾年間在沙漠植樹的經驗,王銀吉發明了“沙木槍”。這種工具能消除普通鐵鍬挖坑造成沙層松散、干沙流入樹坑、水分流失的弊端,還具有打穴深、速度快、省力氣的優勢,同時,王銀吉還根據使用人身高的不同,分別制作了1.8米和2米長的兩款“沙木槍”。
為方便治沙,王銀吉和父親王天昌干脆在沙漠里挖了一個“地窩子”住在里面。“我們每天從家里走到沙漠太耗時耗力,搬到沙漠居住以后,可以把時間全都用來種樹治沙,效率提高了很多。”王銀吉如是說。
眼看著樹苗一年一年長大,越來越綠,王銀吉的妻子和母親也有了信心,堅定地跟著王銀吉一起種樹。一家4口人日復一日地在沙漠里挖沙溝、鋪麥草、筑沙障、栽樹苗、澆水、補苗……
天有不測風云。2005年,春季剛開學,王銀吉14歲的小兒子對爺爺王天昌說他的腿腳有些不舒服,但當時全家人忙著植樹,都沒在意。一個月后,孩子的病情加重了,帶他到醫院檢查,診斷是腦干膠質瘤,病情已經發展到了晚期。
“小兒子的病已經沒辦法治了。當時全家的錢加起來就3萬多元,最后決定還是把這些錢投到買苗治沙上。”說到這里,王銀吉的聲音有些哽咽。王銀吉的小兒子沒能撐過那年的端午節,就離開了他們,這成為王銀吉全家人心頭永遠的痛。至今,王銀吉仍然記得小兒子躺在床上,對他說:“爹爹,你們一定要把這片沙子治得綠綠的。”
小兒子彌留之際的這句話給了王銀吉莫大的精神動力。“從那以后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完成兒子的遺愿,不管多窮多苦,我一定要把這片沙漠治綠。”每當想小兒子的時候,王銀吉都會站在這片沙漠里,看著一棵棵樹慢慢長大,就像是看到了小兒子站在自己的面前。
如今,50歲的王銀吉,帶領全家人在這片沙漠中已“戰斗”了20個年頭,義務壓沙植樹8300多畝,栽植苗木近700萬株,累計投入近100萬元。自2002年至今,王銀吉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甘肅省優秀共產黨員”“甘肅省綠化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李琛奇 陳發明 通訊員 劉靜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