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8-06-28 19:40:06
“輕”,讓他們的夢想更遠;“重”,讓他們的腳步更實——
有一群這樣的人——“輕”,讓他們的夢想更接近星空和宇宙;“重”,讓他們的腳步更加豪邁壯闊。
他們就是中國航天員。
國家很重 個人很輕
“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著陸在內蒙古中部的阿木古郎草原,當航天員楊利偉身著乳白色航天服跨出返回艙時,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為祖國感到驕傲”。此后,聶海勝兩度飛天、景海鵬三上太空,每次凱旋后的第一句話,還是“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八個字,字字懇切,重逾千鈞,折射出航天員對祖國和人民的摯愛。這份摯愛源于深知:為托舉他們一飛沖天,在祖國航天的各條戰(zhàn)線上,多少人把鋪蓋搬到車間,多少人伏在桌案上入眠,多少老專家透支了健康,多少年輕人霜染兩鬢……
“祖國托舉我飛天!”景海鵬記得,為了研制我國自己的艙外航天服,女設計師張萬欣先后7次赴俄羅斯參加學習培訓,不僅刻苦鉆研技術原理,還主動參加操作訓練。由于身材瘦小,她穿上充氣加壓后的艙外服,關節(jié)活動非常吃力,每次訓練結束后都渾身濕透,累得癱倒在地,半天也站不起來……俄羅斯專家十分驚訝地問:“她不會就是你們中國選出來的女航天員吧?”科研人員把一天當作兩天用,硬是靠著這種堅韌執(zhí)著的拼勁,只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8年才能干成的事。翟志剛完成出艙活動后自豪地說:穿著自主研制的艙外航天服漫步太空,感覺真棒!
說起國家,航天員們似乎總有說不完的話,但提到個人,他們卻常常輕描淡寫:
20年來,在很多人看來,鄧清明是個“消失”的人,甚至不少老家的親戚都會這樣問起:“只聽說是航天員,咋不見他上天哩?”作為目前航天員大隊唯一沒有執(zhí)行過飛天任務的首批現(xiàn)役航天員,鄧清明二十年如一日訓練備戰(zhàn),3次入選任務梯隊,卻始終沒能圓自己的飛天夢——“把生命中最寶貴的年華都獻給了漫長的等待,你后悔嗎?”鄧清明這樣回答:“不管主份還是備份,都是航天員的本分!戰(zhàn)友飛就是我在飛!”
“神九”出征前,北京航天城里回蕩著《祖國不會忘記》這首歌,航天員們至今都感動不已……劉洋說:“如今當大家對我說‘你沒有變’的時候,我知道我不曾忘記初心,不曾迷失自己。因為我清醒地知道托舉我們飛天的雙手,一只叫‘科技’,一只叫‘國力’。”
榮譽很重 名利很輕
做得最多的是回報國家、回報社會
三度飛天,榮譽等身。景海鵬收獲了無數(shù)的鮮花和掌聲。他仍然十分清醒:“我是一個從農村長大的孩子,能夠成長為一名航天員,實現(xiàn)人生一個又一個夢想,登上一個又一個臺階,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黨和國家教育培養(yǎng)的結果,我沒有別的方式來回報,只想盡我最大的可能多干幾年、多飛幾次。”
如今,航天員中有7人已是年過半百的將軍,每次訓練他們仍然帶頭參加,高難科目搶著上,航天生理功能、航天環(huán)境耐力與適應性始終保持在優(yōu)良等級。備戰(zhàn)“神九”任務的那年春節(jié),劉洋在模擬器訓練館遇到了正練得熱火朝天的聶海勝,他笑著說:“年紀大了,只有多花點時間才能不落后你們年輕人啊!”
面對黨和人民給予的崇高榮譽,他們說得最多的是“榮譽屬于祖國,屬于全國人民,屬于每名航天科技工作者”;他們做得最多的是回報國家、回報社會。20年來,航天員們走進校園、走進軍營、走進社會,用上千場報告、數(shù)百次公益活動,宣傳航天精神,播撒科學種子,詮釋了肩負的社會責任。
“大家好,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來主講……”完美的太空一課讓“教師”成了航天員王亞平的第二職業(yè);這些年,她到過全國近百所學校,與青少年學生面對面交流。短短的一堂太空授課,點燃了無數(shù)中小學生心中的航天夢想。一個孩子在給她的來信中這樣寫道:“我的夢想也是當一名航天員,請放心把接力棒交給我吧!”王亞平覺得,這是除了作為航天員飛上太空以外最美好的記憶。
計利只計國家利,留名只留集體名。“歸零,歸零,還是歸零……”發(fā)射前的讀秒倒計時沒有“零”,但每次任務結束后,航天員們的心里都會補上這個“零”。“歸零”讓他們一次次放下個人的成績、經歷、得失,輕裝上陣,始終以從零開始的心態(tài)去迎接新的挑戰(zhàn)。
大愛很重 小愛也重
獻身航天事業(yè)的愛最重
從航天員公寓到家屬樓,直線距離不到500米,卻成了“最遠的距離”。10多年來,除雙休日外,航天員都按規(guī)定集中管理、訓練,經常過家門而不入。
“他們心里不是沒有家,只不過自己的家是小家,筑夢九天的家才是大家;他們心里不是沒有愛,只不過家庭親情是小愛,獻身航天事業(yè)的愛才是大愛。”一位航天員家屬這樣說。
在神舟六號航天員選拔訓練的關鍵時刻,航天員聶海勝的母親突發(fā)腦溢血。這個村里公認的孝子曾經發(fā)誓要讓母親有一個幸福的晚年,可為了載人航天事業(yè),他卻只能在病榻前守候3天。為了不讓哥哥分心,弟弟聶新勝說:“哥,咱倆分個工吧,你盡忠,我盡孝。”
“一人航天員,全家航天員。”在學習訓練最艱苦的時候,家就成了航天員的“第二課堂”。成為航天員后,轉椅是劉洋的第一道“攔路虎”。為提高成績,劉洋的愛人就陪她一起“打地轉”,幫她計數(shù),還要做好保護……
王亞平報名參選航天員之初,愛人決定放棄自己鐘愛的飛行事業(yè),專心陪伴妻子踏上飛天征程。那段時間,細心的王亞平體會到了他的不舍,她說:“你就自由自在地飛吧,我能照顧好自己。”如今,夫妻二人雖然見少離多,但卻正如他們約定的那樣,在天空和太空比翼雙飛,在各自的領域書寫著人生的精彩。
“爸爸,你是不是不喜歡我了,不要我了?”在備戰(zhàn)“神十一”任務期間,航天員陳冬的愛人為了讓他專心訓練,不得已,將雙胞胎兒子中的一個送回了老家,經常“失蹤”的爸爸讓孩子心里“犯了嘀咕”。聽到電話那頭稚氣的疑問,陳冬在愧疚之余,只能極力克制自己,心無旁騖地投入到訓練任務中,用完美的33天太空表現(xiàn)回饋家人。
“太空真的很神奇,人在太空身體會失重,心靈卻不會。”20年來,這句話深深銘刻在每一位航天員的心里,激勵著他們接續(xù)奮斗,一次次地在“重與輕”間做出人生無悔的選擇。(記者 谷業(yè)凱 余建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