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州日報
2018-08-24 07:46:08
開學在即 心理科醫生為家長支招應對各種“開學焦慮”
“分離焦慮”咋克服試試跟娃玩捉迷藏
“開學焦慮”怎么破?聽聽專家怎么說。
開學小貼士暑假馬上就要結束,面對即將到來的開學季,不少家長開始發愁——又要跟不愿意去上學的娃“戰斗”了。記者走訪發現,不論是剛剛準備上幼兒園的“小豆丁”,還是準備升小學、中學的大孩子,有不少都有“開學焦慮”,這也令家長頗為頭疼。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心理科醫師鄭倆榮提醒說,開學焦慮是情緒問題,也會在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中引發不同的生理癥狀反應,比如幼兒哭鬧、頭痛、腹痛,甚至腹瀉嘔吐,大一點的孩子情緒緊張失落、睡眠不好等。“這些癥狀往往查不出生理病因,離開校園就緩解,有的家長責罵孩子撒謊,其實不是的,還是需要好好進行針對性的引導。”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周晉安
孩子一上學就拉肚子 是厭學情緒作祟
距離9月開學僅有一周時間了。記者隨機采訪孩子家長發現,不愿意上學、入托的情況各年齡段都有。剛入園的孩子適應不了離開父母家人;升小學、升中學的孩子面對環境的變化、活動、學習內容的改變,學業壓力的增加,也需要調整心態去應對。
目前,廣州不少幼兒園提前提供托管服務,也有的幼兒園為即將入園的小小班小朋友提前開班試課,讓他們有一個適應期。于是,“開學焦慮”在最小的孩子身上提前上演。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心理科醫師鄭倆榮告訴記者, 他曾接診過一個小學一年級的男孩,一上學就拉肚子,家長只能領他回家。兩個多月來帶去醫院看過很多次,不是病毒感染,也不是細菌感染,查不明病因。“后來,醫生建議排查一下心理因素,這才來到我的診室。細細問診,孩子道出心聲,有陣子貪玩,學習跟不上,成績有明顯的下滑。而這個孩子的媽媽,又恰恰對孩子的要求比較嚴格、期望值很高,導致孩子自信受挫,產生厭學情緒。”
家長應關注孩子情緒背后的訴求
4歲半的小魚兒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中班了。上一年,從“小小班”升上“小班”的小魚兒換了跟班老師,經常早上哭鬧著不肯入園,一會兒說“想媽媽”,一會兒說“老師批評”,一會兒又說被小朋友欺負……小魚兒媽媽說,和孩子聊過幾次,發現可能跟新換的老師比較嚴格有關,小魚兒遲到過幾次挨了批評,于是鬧情緒哭鼻子,也因為哭鼻子而被周圍的孩子排斥。
于是,小魚兒媽媽調整了孩子的作息時間,不再每天早上任由她睡飽再回園。早早回園的孩子得到了老師的表揚,果然一整天的情緒都有很大改觀,在園的各項表現也好了,堅持了幾天,終于形成了良性的循環。“全面關注孩子的情感訴求和生活細節之后,做出一點點改變和調整,沒想到真的有用,不容易呀。”小魚兒媽媽感嘆。
兩歲半女孩的媽媽小魏最近也提前把女兒送到了小區幼兒園的小小班試課。她說,孩子頭兩天很興奮,沒有哭,第三天早上開始賴皮,從家到幼兒園哭了一路。“交給老師我就走了,看老師發的視頻、圖片,孩子玩得挺開心。”小魏覺得,入園第一個月最關鍵,一定要讓小朋友明白哭和耍賴都沒有用,幼兒園是一定要去的。待她和小朋友熟悉之后,就不會抗拒去上學了。“第三天哭鬧的時候,幸好是我自己送,如果是姥姥送估計就領回家了,那真的是前功盡棄。入托焦慮每個小朋友都有,時間長短程度不同而已,我覺得只要進了幼兒園不怎么哭,能正常做游戲吃飯就可以。孩子只去了兩天,進步很大,放學回家會唱新學的兒歌,更活潑了。”
分析:開學焦慮背后是
“分離焦慮”“環境焦慮”
鄭倆榮介紹說,準備入園的孩子不愿上學,主要是分離焦慮的表現。準備升學的孩子,出現焦慮往往是因為環境變化,比如玩伴改變、老師也換了,學習內容也不一樣了。有家長認為孩子不去上學沒事,一去上學就身體不舒服,覺得他們是“裝病”逃避。對此,鄭倆榮表示,不排除部分孩子是“裝”的,但臨床上也有孩子因情緒緊張而投射到身體上,這是孩子控制不了的,只有緊張情緒得到緩解,身體癥狀才會隨之緩解。
鄭倆榮說,家長最好查找一下自身教育方式的問題。比如平時是否有過度保護、過度照顧?這會造成孩子膽小內向、不愿意和外人交往。要調整方式,鼓勵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同時,管教孩子時對孩子態度“簡單粗暴”,要求過高,易于責罵甚至動手打,這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此外,家長自己的焦慮等負面情緒也會影響孩子。家長最好審視一下自己的焦慮程度,自身先做好調節,甚至求助醫生。
對于初入園的孩子,提前做好入園準備,玩“捉迷藏”可以讓孩子適應短時間的分離;可以多讓孩子跟同齡孩子一起玩耍,提前培養與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這樣可以緩解“社交焦慮”。孩子如果情緒問題很嚴重,家長感覺到自己解決不了,也不妨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做一些認知行為方面的治療。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