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8-08-31 10:15:08
新華社成都8月31日電(記者惠小勇、黃毅、謝佼)絕壁萬仞,江水湍急,柏油村道猶如一條黑色的飄帶,順山盤旋,直達云朵上的羌寨——茂縣雅都鎮后村。小雨淅淅瀝瀝,羌寨云煙蒙蒙,寧靜而祥和。
在國務院扶貧辦近日宣布的我國中西部40個貧困縣實現脫貧摘帽的名單中,羌族聚居區之一的四川阿壩州茂縣名列其中。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邊緣、龍門山斷裂帶上的茂縣,多數羌寨位于高半山上,生存條件艱苦,羌族群眾脫貧奧秘何在?記者日前一探究竟。
記者到達海拔2450米的后村羌寨時,難覓人影,寨子里除了村黨支部書記楊乃可生這個年輕后生以及十來名長者,青壯年都到高山林地草場采藥去了,孩子們則隨著祖父母在80余公里外的縣城居住念書。
“我們村的綠水青山如今已經成了金山銀山!”楊乃可生自豪地說,“每年5月至9月是我們這里的采藥時節,村民們到村集體的林地草場采貝母、羌活等藥材,夫妻兩人運氣好的話,一天能采價值上千元的藥材。一個采藥時節下來,一戶人家少則掙個三四萬元,多則掙個10多萬元。”
“過去的日子真是苦,連衣服、鞋子都買不起!”60歲的村民楊吞回憶說,“我們村雖然戶均有十來畝耕地,可是高半山上土地貧瘠,種莊稼只有土豆、玉米產量高點,我們要吃大米和白面,得到山下去換。而到最近的鎮里趕場,也得翻越3座山,走上整整一天。”
曾經艱苦的生存環境磨礪出羌族同胞堅韌勤勞的優秀品質。“黨的惠農政策、精準扶貧政策進一步激發了我們羌族人自強不息的精神。”楊乃可生說,“退耕還林政策實施后,村民們退出了大多數山地的農業耕作,山更綠了、水更清了,勞動力也從貧瘠的土地上解放出來,有了更多的時間外出采藥、打工,腰包越來越鼓。此外,村民每年人均還要領取草原生態獎補等各類補貼1800元。”
高半山上的羌寨,最盼望的是修路。2015年,一條柏油路修進了村,商販直接進村收購藥材,村民們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我們村64戶人家,目前沒有一個失學兒童,已經考出去了十幾個大學生。”憶昔撫今,楊吞感慨萬千。
作別后村,記者又趕到了同一座高山上海拔稍低的前村羌寨。村道兩邊的山坡上,石木結構的傳統羌樓隨高低起伏的地勢,錯落有致地分布著。果園里,青脆李掛滿樹枝。村黨支部書記余二妹家的三層羌樓坐落在半坡上,雖然是老房子,但干凈整潔,“留守”在寨子里的10余名群眾聚在一起共話家常。
“我以前在縣城開小賣部,收入不錯。村民黨員選我任村黨支部書記后,我就賣了小賣部回家專心務農了。”精明干練的余二妹笑呵呵地對記者說,“前村有146戶人家,種植青脆李577畝,今年開始掛果,后年就將進入盛果期。”
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算起賬來:“在我們這個海拔2400米的高半山,青脆李產量比河谷地帶低些,但一畝能產三四千斤,收入七八千元。”“作為產業扶貧項目,政府免費為群眾提供青脆李苗木、培訓種植技術。”
產業扶貧讓因病致貧的前村村民陳福花一家脫貧:夫妻兩人在家種了4畝青脆李,利用2萬余元的項目資金補貼,養了20桶中蜂,每年賣蜂蜜收入七八千元。此外,陳福花的丈夫擔任生態護林員,每年有6000多元的補助。告別貧窮,久違的笑容重新在陳福花的臉上綻放。
前村于2016年退出貧困村。“我們村有143戶人家在縣城和成都周邊有房子,老人下山養老、小孩下山讀書,生活越來越好!”余二妹告訴記者。
高半山上前后村,精準脫貧各有招。因村因地不同,座座羌寨如今找到了自己的產業脫貧路徑。幫助群眾發展脫貧產業,茂縣經歷了多年的曲折歷程,茂縣縣委書記高加軍道出了其中的一段:20世紀80年代,全縣大面積種植金冠蘋果,風靡一時。隨著金冠蘋果品質退化,縣上又不斷引進紅富士蘋果、雞血李、枇杷、紅脆李等水果品種,不斷地試驗、比對、篩選、培育,直到幾年前,最終培育出適宜當地氣候、地理環境的青脆李。目前,全縣已種植青脆李6萬畝,占耕地面積的近一半。青脆李下套種蔬菜,畝收入近2萬元,蔬菜水果收入已占當地農民收入的60%。
茂縣11萬多人口中羌族有10萬多人,占全國羌族人口約三分之一。到2017年底,全縣貧困人口從2014年的7872人減少至596人,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9%下降至0.71%。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