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8-09-30 10:09:09
高鐵、動車、地鐵頻現“霸座”事件。
“霸座”者、坐席購買者、列車員和乘警以及列車運營方,其中存在哪些法律關系?“霸座”行為侵犯了何種權利?有哪些法律予以規制?
張靜 / 采訪整理
法律寫得明明白白
徐文海(同濟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
從2014年起施行的鐵路安全管理條例第77條第2項規定:禁止實施下列危害鐵路安全的行為,其中包括“擾亂鐵路運輸指揮調度機構以及車站、列車的正常秩序”。
以“名氣”最大的孫姓“霸座”者為例,其強坐他人座位行為,導致購買該坐席的女乘客無法入座,繼而引起爭吵與圍觀,影響其他旅客的乘車環境,完全適應運用“擾亂列車的正常秩序”條款進行規制。根據鐵路安全管理條例,應由公安機關責令改正,對單位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罰款。
倘若對于“責令”二字的理解使得列車工作人員有所忌憚,感覺不好掌握度的話,那么,該條例第105條第2款還規定:違反本條例規定,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而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3條第3項明明白白地規定:擾亂公共汽車、電車、火車、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處以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處500元以下罰款。所以,在列車員發出警告、要求離開后仍堅持“霸座”的人,乘警在不使用警械且不超過必要限度的情況下將其帶離其“霸座”的座位,并無不妥之處。倘若“霸座”者還要“以暴力方法抗拒或者阻礙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職責的”,乘警甚至可以上升到合法使用警械的層級。
由此可知,面對“霸座”,法律有招。依法治理“霸座”而不是和稀泥,才是這類事件最恰當的處理方式。
被“霸座”的損失誰來負責
張曉雨(律師)
根據我國合同法,乘車人購買車票以后就等于乘車人與承運人建立了合同關系,車票既是乘車人支付運費、乘車的憑證,也是承運人與乘車人之間的簡易合同。
車票上簡明扼要地列出了合同的基本條款信息,包括乘車人身份信息、發車時間、承運車次、幾等座、目的地等條款。乘車人一旦發生人身意外和財產損失,車票也是索賠憑證。
被“霸座”的乘車人,沒有義務通過自助行為或私力救濟的方式去應對和排除“霸座”行為,即使其有自力救濟的能力,換句話說,就算乘車人有能力自己想辦法趕走“霸座”者,我們也不提倡這么做,因為乘車人的自力救濟(包括使用語言和身體動作)可能導致其自身陷入被人身傷害和其他侵權的風險。
同樣根據合同法,依據車票記載的內容乘車,是旅客應當履行的合同義務;乘客不按照票面記載的座位乘車的行為屬于違約行為。對于違約行為,承運人可拒絕其上車或責令其下車,對未使用至到站的票價不予退還,并在票背面作相應的記載,運輸合同即行終止。
誰來承擔被“霸座”乘車人無合適座位可坐的損失?
承運人作為列車的經營者,應該具有保證運輸合同正常履行的能力,同時也該對可能發生的損失有所預見,合理使用應急預案的同時,也要有承擔損失的準備。根據合同法,乘車人被“霸座”發生的損失應由承運人承擔,事后承運人有權向造成該損失的第三人(“霸座”者)進行追償。
即時強制+信用懲戒
楊曉波(北京隆安律師事務所律師)
面對“霸座”,法律并非沒招,所缺的還是嚴格執行。現在很多短途高鐵已不再配備乘警,而是改為安全員,安全員沒有執法權,遇到類似“霸座”的事,也只能求助下一站的鐵路派出所。從近期媒體曝光的幾起“霸座”事件來看,乘務員和安全員確實只能止步于勸解。由此可知,正是由于執法者的缺位,導致“霸座”者無法被采取即時強制措施,進而形成一種集體圍觀而又無可奈何的尷尬局面。若要徹底杜絕此類行為,應在鐵路上配備乘警,簡化乘警執法報批手續,明確執法流程,保障其執法權限。
考慮到人員編制和執法成本問題,每趟列車配備乘警可能并不現實。針對這種情況,民航方面已經先行一步,2017年3月實施的《公共航空旅客運輸飛行中安全保衛工作規則》規定,機長在履行飛行中安全保衛職責時,對“強占座位”的擾亂行為可以要求機組成員“采取必要的管束措施”。該措施有相當的必要性,只是由行政機關以外的主體采取人身強制措施,僅靠一部工作規則顯然是不行的;依據行政強制法第70條,還需要得到法律和行政法規的授權。
此外,對于“霸座”等不文明行為,除了即時強制,還應實施信用懲戒。與罰款相比,信用懲戒的優勢很明顯,一方面其不需要考慮地區收入差異,另一方面其懲戒效果又具有相當的持續性。近年來,我國逐步推出旅客信用管理機制,但是最大的問題在于各機構的信用監管體系對接不暢,特別是與金融機構之間沒有實現信息共享。
美國的旅客信用機制Travel check 早在2003年就在全美投入使用,全美聯網實時監控每一個美國游客在本土旅行的信用狀態,旅客失信報告的實時準確率高達96.3%。在推行統一旅客信用管理機制方面,我國在技術上早已不存在門檻,所面臨的主要還是行業和地區間的信息壁壘,對此需要中央加強頂層設計,打破各種壁壘,實現信息共享和聯合懲戒。
不應以違法行為“制止”違法行為
伊毅(湖北得偉君尚律師事務所律師)
“霸座”行為引起社會公憤,對于此類典型不文明行為的處理和懲治,需要列車運營方和警方加強工作。合法懲治“霸座”,不應包括“網絡私刑”。有網友“人肉”扒出“霸座”男女的個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號、戶籍所在地、工作單位、學歷等,網上已有不少傳播,這種行為本身也可能涉嫌違法。
我國民法規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法律保護個人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不受非法侵犯。2017年6月1日實施的網絡安全法明確了個人信息范圍: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個人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等。
網友“人肉”行為侵犯公民的隱私權,行為過激的,可能觸犯刑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二條、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分別從網絡獲取他人隱私等信息造成損害案件的處理態度、違反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的量刑尺度等方面,對“人肉搜索”等利用網絡獲取他人隱私的行為作出規制。
“霸座”該懲治,但“人肉”有風險。不應以一種違法行為“制止”另一種違法行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