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8-11-05 09:36:11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變遷系列 工農關系變革:改革開放40年之啟示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我國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應該有能力、有條件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順利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
工農關系的調適與發展,是中國從積貧積弱的農業國邁向現代化工業國的重要主題,也是貫穿改革開放的關鍵主線之一。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既是我國工業化進程加速推進的40年,也是工農關系調整最為深刻的40年,工農關系歷經大緩和、大轉型和大融合三個階段,總體上不斷改善,推動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工農關系演變歷程
1.工農關系大緩和階段(1978~2003年)
肇始于1978年的農業經營制度變革,將農業從新中國成立以來自我累積循環不足等困境中釋放出來。人民公社制度的解體,統購統銷制度的取消,戶籍制度的逐步松綁,將農民從封閉的農村解放出來。改革一旦開閘,各種積壓過久的活力就如泉涌般噴薄而出,并匯聚成持久涌動而又激動人心的改革大潮,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業產業化經營起步,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持續深化,將農業和農村推向了一個光明的發展前景。
或許連決策者都始料未及的是,發端于農業這一邊緣部門的改革,會不斷擴展、不斷滲透,并對中國工業化的整體進程產生如此深刻而廣泛的影響。這期間,我國農業生產力實現飛躍,城鄉間產品交換、要素流動增強,工農關系從過度扭曲向適度平衡調整。1978~200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增長了41.3%,單產增長了49.0%,重要農產品實現了從供給短缺到供需基本平衡的歷史性跨越,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增長了近20倍。
2.工農關系大轉型階段(2004~2012年)
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在新世紀交替中步入中期發展階段,日益增長的國力與逐步凸顯的“三農”問題,使保持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同步發展,成為一個現實而又緊迫的戰略任務。這一階段,千年皇糧國稅一朝廢除,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相繼出臺,國家政策安排從過去被動式政策調整轉變為主動為農業農村設計政策,國家與農民的關系實現由“取”到“予”的根本性轉折,由此推動工農關系邁入新的歷史階段。
這一時期,無疑在中國農業農村改革中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它不僅避免了工業化進程中農業的邊緣化,也讓廣大農民與城鎮居民一起共享現代化的果實。2004~2012年,中央財政“四項補貼”支出從145.7億元增加到1668億元,累計補貼金額7661億元,增長了10.4倍。農業農村支持政策的實施,讓我們徹底告別了農產品短缺,讓中國的小農在國際化競爭中站穩了腳跟,讓農業農村發展步入發展快車道。2004年以來,我國迎來糧食產量的新一輪增長期,產量先后突破5億噸和5.5億噸,人均糧食產量從361.2公斤增加到435.4公斤,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中,農村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接連邁上新臺階。
3.工農關系大融合階段(2013年至今)
當我國工業化進入后期階段,為使農業現代化跟上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發展步伐,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四化”目標。當農業的主要矛盾從總量不足轉向結構性矛盾后,中央適時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新時期“三農”工作的主線。為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這一突出矛盾,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莊嚴地寫入黨章。這是黨中央著眼于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為新時代調整工農關系、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明確了重點、指明了方向。
與前一階段以政策支持為主導的時期不同,這一階段,改革成為工農關系調整的主題詞。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轉變和主要矛盾的轉換,農業農村傳統產品供給、要素貢獻的主導功能,開始向生產、生活、生態的多樣化功能拓展,單純通過“予”的方式無法從根本上破解二元矛盾,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激活了市場、要素、主體,對農業農村發展帶來深遠影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多年保持在1.2萬億斤以上,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了;農民收入增速連續跑贏城鎮居民,農民的錢袋子更充實。精準扶貧成效顯著,2017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全國農村平均水平的69.8%,比2012年提高7.7個百分點。
協調工農關系的重要啟示
回顧40年來的發展歷程,我國工農關系從分離到緩和再走向融合,促進農業生產力不斷提高,農村面貌持續改善,農民生活日益富裕,其中的經驗彌足珍貴,具有重要啟示價值。
協調工農關系在現代化進程中始終具有全局性作用。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后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時期,還是改革開放后現代化提速期,以及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工農關系,始終是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主線,關系到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隨著改革的深化,一度扭曲的工農關系得以緩和并逐步走向融合,基層活力和創造力迅速得以釋放,從而推動國民經濟發展逐漸駛向現代化的正軌。
改革是調整理順工農關系的主要抓手。改革開放40年來,城鄉工農關系扭曲格局的破冰,始于改革;工農關系真正走向融合,關鍵仍在改革。改革初期對農民生產自主權和剩余索取權的重新“賦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增強了農業自我積累能力和發展活力;21世紀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等重大改革的推進,暢通了要素流動、商品流通渠道,逐步扭轉了要素配置扭曲的格局,農業發展新動能由此加快孕育形成。
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是工農關系調整的關鍵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農關系變化的實質,是資源要素配置方式和結構的轉變。改革開放以前,在重工業優先和城市偏向政策導向下,通過統購統銷、人民公社、戶籍制度等,政府以行政強制性手段將農業生產剩余向城市配置,同時限制農村人口流動,資源要素配置關系扭曲,導致城鄉差距不斷拉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農關系調整沿著市場化方向不斷推進,資源要素在部門之間流動和交換的松綁,配置扭曲格局逐步扭轉,成為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的重要動力。
展望未來,農村改革將再出發,處理好工農關系依然是改革的主題詞。構建新時代新型工農關系、城鄉關系,要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大背景下去謀劃,繼續用好改革這個法寶,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城鄉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為“四化同步”發展打牢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通過振興鄉村,必將推動我國工農關系進入到最好的歷史時期,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涂圣偉 張義博(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來源:中國青年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