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8-11-23 09:24:11
《人民日報》(2018年11月23日07 版)版面圖
法治體系的運行離不開法治觀念的支撐和保障。中國法治要強起來,不僅外在的制度體系要強起來,內在的精神信念也必須強起來,這就需要增強全民法治觀念。促進全民法治觀念強起來,是更加深入人心的精神文明創建工作,需要運用更加科學的方法、付出長期的努力。本版圍繞法治觀念如何強起來這一話題進行探討。
——編 者
讓法治觀念更加深入人心
汪習根
法治觀念是法治體系運行必可不少的組成部分,與制度規范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引導干部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思想基礎,對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要深入理解法治觀念的豐富理論內涵,重點把握其規則觀、權利觀、公平觀、倫理觀、主體觀,在科學認識當前全民法治觀念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堅持問題導向,通過塑造法治信仰、健全普法機制、強化制度支持、繁榮法治文化等舉措進一步增強全民法治觀念。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法治體系不僅是一套完整的制度規范體系,也是一個先進的價值觀念體系,是制度與觀念的有機統一。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已經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律規范不斷完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戰略部署。習近平同志指出,“注重培育人們的法律信仰、法治觀念、規則意識,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全社會都講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環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在全體人民中牢固樹立法治信仰、法治觀念、法治思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深入理解法治觀念的豐富內涵
法治觀念不僅是人們對法治的一般性認知,還表現為對法治的態度、喜好,是法治情感認同與法治思維習慣的融合,是法治規則意識與價值理念、實體觀念與程序意識、思想認同與行為服從相統一的結果。歸結起來,法治觀念的內涵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規則觀。法律規則的權威性是法治的首要特征。嚴守法律規范、崇尚法律權威的規則觀是法治觀念的基本要素。規則觀要求人們不僅懂規矩、守規矩,更要形成規則至上的理念。應牢固樹立規則意識、尊重規則權威、自覺遵守規則、依據規則行事、捍衛規則尊嚴,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觀念,并將這種觀念融入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之中,自覺將法律規則作為生活準則。
權利觀。法治不僅僅表現為制度規范,還是價值的集中展示。法治觀念包含著依法實現權利的價值訴求。其中,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憲法規定的原則,維護人的尊嚴與權利是法治的魅力所在。現代社會,法治是權利的最佳實現方式,維護法治實質上就是維護權利。權利與權力也是一體兩面的關系,國家的權力來源于人民的權利;人民要行使好當家作主的權利,管理、監督、制約好權力,也需要形成符合法治要求的權利觀。
公平觀。法律乃天下公器,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社會需要依靠法治來確認公平的原則、構造公平的規則、適用公平的程序、維護公平的結果,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法治能夠通過實體規范,公正地配置權利與義務,通過程序規范公正地解決社會矛盾糾紛,使越軌的行為得到糾正、失范的秩序得以修復、斷裂的關系得以彌合、受損的權利得到救濟。失去了法治,無論是機會公平、結果公平,還是權利公平、規則公平,都難以維系。所以,講法治就是講公平,公平觀是法治觀念的內核之一。
倫理觀。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道德對法治體系的構建與運行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引導、激勵與糾偏功能。良法善治要求實現法治與德治的結合。只有以道德滋養法治,在法治中注入理性的精神、德性的要求,才能讓法治更加充滿活力,獲得興旺發達的源頭活水。所以,是非、對錯、善惡、美丑、真假等道德觀念與倫理要求同樣應當體現在法治觀念中,沒有道德維度的法治觀念是缺乏生命力的。
主體觀。法治主體觀是法治觀念的重要內容。這主要體現為堅持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同時,也要使人民認識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全體社會成員都應樹立法治建設主人翁意識,以法治主體而非客體、法治施行者而非被動接受者的姿態,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法治建設。
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法治觀念
讓法治觀念在人們心中牢固樹立起來,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家治理現代化離不開對權力的法治監督和對秩序的法治維護。無論是對權力的監督制約,還是對秩序的服從信守,都需要人民對法律發自內心的真誠擁護,增強法治觀念也就成為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思想條件和必然要求。只有增強法治觀念,才能凝聚起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強大精神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法治教育體系建設初見成效。我國逐步形成了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學歷教育與一般培訓相結合的法治教育工作機制。根據新形勢、新要求,深入實施五年普法規劃,把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貫徹到普法宣傳教育之中。黨中央加強頂層設計、采取有效舉措,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把剛性的法律之治與柔性的道德之力融為一體,向社會傳遞正確的價值導向。同時,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能力。這也對促進廣大群眾自覺守法、涵養法律意識起到了示范作用,全社會依法辦事的觀念日益強化。
也應當看到,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眾期待相比,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相比,人們的法治觀念還存在一些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比如,還有一部分社會成員對法律規范表現出無知或冷漠,以致無視規則秩序。少數國家工作人員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現象依然存在。為解決這些問題,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堅持問題導向,采取有力有效舉措,不斷增進全民法治觀念。
樹立法治信仰。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如果說尊法守法是法治觀念的基本實踐要求,那么,信仰法治則是法治觀念更高級的形態。塑造法治信仰,需要充分重視和發揮立法執法司法的示范效應,提高法律的公信力;使全體社會成員深刻認識到法治能夠保障個體有尊嚴地生活,是實現自身美好生活的必需,使法治觀念內化于心,使廣大人民群眾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健全普法機制。堅持把全民普法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加大力度,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從少年兒童的規則意識啟蒙到成人法治教育,形成終身學法的教育體系。其中,學校教育是法治觀念培育的主陣地,要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社會培育是增強法治觀念的重要渠道,基層社區、社會組織、公司企業和媒體輿論等應積極引導公民樹立牢固的法治觀念。
強化制度支持。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發揮鄉規民約、組織章程與社區規范等基層社會自治制度在增強法治觀念中的作用,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制度環境。
繁榮法治文化。法治觀念的深化離不開法治文化的培育。要立足實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展先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更好構筑法治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強化全民法治觀念提供文化環境。重視開發多樣的法治文化產品,把法治內容納入精神文明建設,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創建活動,健全媒體公益普法制度,樹立先進法治典型,弘揚法治正氣。豐富法治文化載體,建設和利用法治新媒體、網絡平臺、大數據、案例庫等,更好把握和引領網絡時代的法治文化動向,增強法治文化創建實效。
(作者為武漢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守住規則 守住幸福
何民捷
對于什么是幸福生活,歷經40年改革開放的中國人有切切實實的感受。吃的穿的琳瑯滿目,出門高鐵快速方便,文化娛樂花樣翻新。物質豐富了,人們的自我意識和權利意識也在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人知道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的權利,買了假冒偽劣產品要得到賠償,旅游服務不好要投訴,等等。
然而,現實中我們也會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只顧自己權利張揚,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和社會公共秩序。一些人開車加塞,擠公交不排隊,在網上隨便謾罵。還有人在高鐵上霸占座位,甚至從動物園后山跳進去落入虎口,更有甚者與公交司機爭執引發嚴重公共事故。人們不禁要問,這些人怎么就不能遵守公共秩序呢?守住基本的規則,稍微克制一下自己的行為,許多悲劇原本都不會發生。
如今,經過多年法治建設,人們主張和實現權利確實更加便利。物權、債權、知識產權、人身權等等,越來越多的權利類型受到法律的認可和保護,司法機關的便民舉措也讓人們打官司更為方便,越來越多的律師提供著專業法律服務。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也是文明提高的標志。但同時也不要忘記,權利和義務是相對的,享受更多權利,意味著承擔更多義務,對社會負有更多責任。權利和義務存在辯證統一關系,不可分割。正如馬克思所說,“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法律所規定的權利要獲得落實,離不開每個人義務的履行。比如,只有大家都尊重別人的人格,社會中每個個體的人格權才能獲得比較好的實現。而對于社會整體來說,每個人所處的社會關系中都既有權利又有義務。就像商人有賺錢的權利,也有誠實經營的義務。消費者要實現自己的權利,也有賴于廠家和商家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由此可見,只想著權利而不履行義務,權利就是空中樓閣。如果一個社會不講責任、不講義務,社會關系就難以維持。每個人都在集體中履行好自己的義務,才能在這個集體中實現自己的權利。
法律義務是法律規定的責任。法律規范中的義務條款是經過實踐考量的底線規則,需要每個社會主體遵從。設定這些義務的目的就是建立起良好秩序,使社會成員整體權利獲得實現。比如,交通法規就是為了讓使用道路和交通工具的人獲得基本的便利和安全,治安管理處罰法也是要維護基本社會秩序,讓社會成員獲得基本的公共生活的安寧。遵守這些法規,履行好維護秩序的義務,實際上保護的是自己的安全、實現的是自身的權利。
有人覺得,我不做違法的事,我只是不愛排隊,喜歡隨手丟個垃圾,隨便踩個草坪。他們可能認為這些事微不足道,或者法不責眾,不會有什么影響。但應看到,規則除了法律還有社會公德、公共守則,這些公德和守則同樣是人們為了實現共同的權利而約定俗成的,遵守它們同樣是人們在社會中安身立命的客觀需要。如果人人都不約束自己的行為,任意踐踏公共秩序,那就會導致公交車誰也上不去,生活環境臟亂差,結果每個人在社會生活里都會付出更高代價。上述本不該發生的悲劇,起初就是當事人以為逃票是小事、跟司機爭斗是小事,結果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和許多家庭的幸福。
規則意識的養成要靠教育、靠法治宣傳,但這些做法并不是要把規則強加給人們,而是要激發起人們內心主動遵守規則的意愿,讓人們把守規矩當作需要,愿意以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并不難實現,并不需要每個社會成員都有多么高的道德修養,而只要從自己身邊小事做起。比如,在公共場所不插隊,開車不加塞;在互聯網上不傳謠言、不謾罵攻擊;在日常生活中告訴孩子講誠信、守規則,等等。這樣做是為了大家能夠享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也是為了自己長久的幸福安康。
培育適應新時代需要的法治觀念
馬長山
法治是現代制度文明的根本標志,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基石。法治要良好運行,不僅需要健全完備的制度體系,而且需要公民具有深厚的法治觀念,樹立對法律的信仰。從長遠來看,在建設法治國家進程中,培育法治觀念,讓法治信仰、法治意識、法治思維在全社會牢固樹立起來,是更深層的基礎性工程。
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傳統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權利類型不斷涌現并被納入法治軌道。全面依法治國實踐日益深入,權利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人們越來越懂得運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參與國家和社會治理的愿望也更加強烈。尤其是互聯網和自媒體的發展,為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維護自身權利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全民法治觀念日益增強。
法治觀念的增強不僅反映了40年來中國法治發展的巨大進步,也為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提供了更深層次的思想支撐。同時也應看到,在法治觀念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發展不夠平衡。由于我國城鄉、區域之間物質生活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別,人們的法治觀念水平也參差不齊,不同社會成員運用法律的實際能力、遵守法律的實際情況存在巨大差異。比如,在參與網絡表達、開展網絡監督、使用網絡服務等方面,不同群體之間存在深淺不一的“數字鴻溝”。二是體現不夠充分。一些群眾不能理性看待權利、義務和責任之間的關系,當遇到利益沖突時,過分強調自己的主張,責任意識淡薄,甚至作出某些突破法律底線的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既存在機遇也面臨挑戰,同樣要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深入培育適應新時代需要的法治觀念,提高廣大民眾尊重遵守規則、依法行使權利、理性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讓人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走上共享發展成果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正確道路,先后使7億多人擺脫貧困,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邁進。但是,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部分群眾生活還比較困難。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讓全體人民更加公平地共享改革和法治建設的成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充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進而推動全體人民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權利的平等保障,促進全民法治觀念不斷增強。
加強社會治理創新,拓展公民參與空間。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飛速發展,社會治理智慧化程度不斷提高。目前,不少城市在智慧環境、智慧交通、智慧政務、智慧醫療等領域開展社會治理創新。這帶來的不僅是便捷、高效、精準的服務,也給公民參與治理提供了更多空間。應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機制,提高基層治理中的公民參與程度,讓人們在更切實、更充分、更有效的法治參與中學習法律知識、樹立法律意識。
開展全民法治教育,形成良好文化氛圍。樹立法治觀念離不開直接、充分、有效的法治教育。截至2018年9月,我國共建立法治教育基地3.2萬多個,96.5%以上的中小學配備了法制副校長或者法制輔導員。在中小學教材中融入人身權利、受教育權利、經濟權利等內容,發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培育青少年人權和法治觀念。應進一步完善法治宣傳教育措施,著力使每個人都形成內在自覺的、濃厚的法律意識,成為法律規則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在全社會形成尊崇法治的良好文化氛圍,讓廣大人民群眾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受益者和貢獻者。
(作者為華東政法大學教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