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8-11-29 05:55:11
文物保護,修舊如舊是關鍵(金臺論道)
近年來,《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節目的持續熱播,以及以故宮為代表的博物館推出的系列高品質展覽,極大提升了公眾對文物的熱情,文物保護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這固然可喜。不過,保護的想法有了,更須有好辦法,實施文物保護,頭腦發熱不行,一哄而上也不可取。
上世紀初,山西省大同市得勝堡村古長城周邊村民,紛紛剝去長城古堡及城墻上的青磚壘墻建屋。前一陣,幾名村民決定將自家院墻的青磚拆下補修長城。時間流逝,村民意識到了拆毀長城行為的錯誤,換之以彌補問題、保護文物的態度,這不能不說是認識上的進步。不過,村民們沒有仔細再想一想的是:把青磚貼回去就算是修復了長城嗎?文物修繕能與普通房屋建造一樣嗎?……其實,文物保護的前提必須是科學、專業,如若盲目實施,很容易事與愿違,甚至對文物造成二次傷害。
這樣的前車之鑒已經不少。就在今年9月,一則新聞引起廣泛關注:四川安岳縣的南宋佛像被涂得五顏六色,既沒有了莊嚴,更難說有美感。原來,這源于當地群眾在1995年自發捐資聘請工匠重繪造像,由于民間泥瓦匠并非專業的文物修復師,造成破壞便在所難免。
文物修復常常都在追求極致,這顯然不是普通人、門外漢可以勝任的。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且不說對溫度、濕度、修復材料等的苛刻要求都要細致把握,修復師為了實現修舊如舊,無論是對問題的篩查、對修復流程的精細控制,還是對傳統制造和修復技藝的傳承和創新,都需要長久的學習、積累和領悟,耗費巨大精力。沒有金剛鉆,自然攬不了瓷器活。有修復師坦言,不專業的修修補補有時帶來的破壞比“雨打風吹”的自然損壞更加嚴重,甚至帶來不可逆的破壞。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科學修復、專業操作,才能算是對文物切實負起了責任。
實際上,文物保護更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好心辦壞事”也會觸犯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報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批準”“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遷移、重建,由取得文物保護工程資質證書的單位承擔”。當前,落實文物保護屬地管理要求和地方各級政府主體責任,深入宣傳普及相關法律并加大執法力度,提升全社會文物保護法治意識刻不容緩。不能因為個人的“出發點好”“主觀不故意”而免于承擔破壞后的責任,如此,才能更好引導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從單純的熱情走向理性、審慎、科學。
作為世界文明古國,我國文物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現有不可移動文物76.7萬處、國有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據調查,其中僅急需修復的館藏文物就有230余萬件,而國內具有一定保護修復專業技術的人員不足萬人。可以說,文物保護修復技術人才的極度缺乏,已經嚴重制約了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當前文保領域出臺的多項政策文件都強調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健全人才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實施新時代文物人才建設工程”,如今當務之急是大力動員、抓緊落實,只有建設起一支體系完備、素質優良的文保專業技術隊伍,才能為整體提升文保工作水平奠定堅實基礎。
鄭海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