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8-12-14 09:01:12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開放是一種態度、一種智慧,也是一種自信、一種精神。
40載歲月激揚,持續擴大對外開放、主動擁抱世界的中國,為改革創新提供了沃土。從深圳等沿海經濟特區的騰飛,到一批內陸開放城市逐漸崛起;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從加快自貿區、自貿港建設,到修訂負面清單、大幅放寬外資準入限制……回溯既往,如果沒有對外開放,很多改革實踐就不可能“邁開步子”,更不可能“跑步前行”。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一條寶貴經驗。
開放聯通世界,如同加速改革的催化劑。不久前,世界銀行一份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排名比上年度躍升32名,成為東亞及太平洋地區唯一進入該報告十大最佳改革者名單的經濟體。多年來,世界銀行的這份榜單一直是跨國企業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中國許多城市就以這份榜單背后的評價體系為標準,不斷深化改革,著力改善營商環境。通過引入國際標準、對接全球市場,中國改革者學會了變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契機。可以說,對外開放不僅打開了一扇窗口,更把競爭對手放進來、把先進理念和技術引進來,從而極大推動了改革、鼓勵了創新。
開放是壓力,帶來動力;開放也是信念,激勵擔當。有學者將中國對外開放的歷程劃分為3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主要是“請進來”,到90年代主要是“接軌”,到本世紀初則開始“走出去”。這樣的轉變意味著,今天的開放已經不僅僅是要為發展創造外部環境和條件,開放本身業已融入中國改革者的視野和意識之中,成為指導行動的價值理念。從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發起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到舉辦世界首個國家級進口博覽會……中國對外開放的一系列主動探索、主動作為,推動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也促進了國內各領域的深化改革。今日之中國,以更積極的姿態活躍在國際舞臺,也為自身的改革發展創造了廣闊空間。
10余年前,《世界是平的》一書形象描繪了經濟全球化的景象。作者認為,個人電腦的普及、互聯網的繁榮、離岸經營、全球供應鏈等,將把世界“抹平”。然而,這一樂觀的預言,如今卻日益面臨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等挑戰。封閉沒有出路,開放才有未來。中國的改革實踐有力證明: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惟有通過開放、合作才能解決。“關起門來過日子”的想法和行為,不僅是片面的、守舊的,也終將錯過開放發展的紅利。
改革開放之初,一位中國企業家專程到美國福特汽車博物館參觀。他想看看中國當時的工業水平處于美國工業史上的哪個階段,以便為自己的企業找尋方向。40年過去,中國開始在一些領域逐漸步入創新的“無人區”;我們的未來,早已不會藏在別人的博物館里。當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新時代中國人必將在開放中不斷升華改革氣質,續寫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史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