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9-02-07 16:35:02
學生在北京汽車博物館。 本報記者 賀 勇攝
孩子們體驗蒙古族小年祭火儀式。 內蒙古博物院供圖
北京冬景。 人民視覺
“億萬人增億萬壽,太平歲值太平春。”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在春節假期規劃中給“博物館”留了一席之地,“博物館里過大年”已從一個響亮的口號變為一種常態。這不僅是博物館界積極創新的成果,也是人民追求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表現。
新春來臨,去哪兒夠時尚?不妨去博物館過一個有意義、有意思的節日吧!
內蒙古博物院,家長和孩子一起做手工,體驗民族風俗——
在博物院二層的蒙古包內,一群孩子正圍坐在火堆旁,品嘗著美味黏牙的麻糖、果條和奶茶,手里拿著剪刀,制作年節主題窗花。
“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漢民族稱之為‘祭灶’或‘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日,這一天人們要掃塵土、剪窗花,同樣蒙古族也要在這一天舉辦盛大的祭火儀式,人們認為火代表著圣潔與興旺以及家族的延續……”講解員正形象地為孩子們講述小年期間漢民族祭灶和蒙古族祭火的習俗與含義。
每年春節,內蒙古博物院都會將文物文化與新春相結合,邀請游客到博物院里過大年,體驗北疆年味。今年春節期間,博物院陸續推出了“北疆年味”“諸事皆順、新春送福”“品白月、拜喜年”“NOW元宵”等十幾項活動。
內蒙古博物院社會教育部教育主管劉弘軒告訴記者,博物院舉辦的各類活動數量從前些年的一兩百場,在2018年達到了400多場,每天都有不同活動上演。新春活動數量相較過去提升了一倍,活動覆蓋人群也更加多元。
沈陽故宮博物院里,50多件代表祥瑞吉慶的文物和大家見面——
游人來來往往,聆聽著對文物上福、壽、喜、大吉等紋飾的解讀,領略著博大精深的文字歷史。
沈陽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文物專家李聲能介紹,在中國古代器物上,有大量以福、祿、壽、喜、吉、大吉、萬壽無疆等吉語文字為裝飾的紋樣。它們或是單獨成組,或是與植物、動物等紋飾結合,組成寓意美好的吉祥圖案。這些圖案蘊含的內容豐富,且有著較為直觀的視覺效果,千百年來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
“你來看這件掐絲琺瑯玉石月季盆景。”順著李聲能的指引,我們把目光轉向這件巧奪天工的作品。“盆中主景為月季花,以粉紅碧璽做花瓣,碧玉為花葉,制作精細,頗具匠心,應為宮中帝后壽誕特制的祝壽禮物。”李聲能細說由來。
北京故宮博物院,光與影的結合中,盡是宮廷年味兒——
走進數字沉浸體驗展,冰嬉樂園、門神佑福、花開歲朝、戲幕畫閣、賞燈觀焰、納福迎祥六大部分相互映襯,存在于書畫、器物的祥瑞與期許,一一蘇醒于數字技術、虛擬影像中,游客真正獲得了“宮里過大年”的全新體驗。
1月6日起,故宮博物院舉辦“賀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展覽,為觀眾呈現了一個充滿年味兒的紫禁城。
宮殿門口懸掛著寓意吉祥的春聯、門神,廊廡下裝飾著華美的宮燈,在乾清宮和皇極殿的丹陛上下樹立著高大的天燈……這次展覽總共使用仿制品超過1000件。值得一提的是,展覽還復原了消失近200多年的天燈、萬壽燈,更大程度還原了宮廷年節味兒。
北京汽車博物館內,參觀者跟著情景劇學知識——
“很少見到這種角色扮演方式的講解,感覺很新奇,也更容易記住這些知識!”讓大小觀眾都表現出極大興趣的,是位于北京豐臺區的北京汽車博物館正在舉行的“創想汽車城——開往幸福的節日專車”主題系列活動。
一個特別的環節是,“創想汽車城”中設置了“時光穿梭站”,由講解員根據藏品所在年代,身著特色服裝,扮演不同角色,以表演講故事的方式,帶領觀眾沿著“歷史的車輪”,順著時間的脈絡,追溯“車”的由來,了解世界汽車的發展史和中國汽車早期發展歷程。在中國古代車馬區,一位穿著“太仆”漢服的工作人員正在為觀眾介紹指南車的原理;在西方第一輛現代汽車前,工作人員以發明者夫人、被稱為“世界上第一位女司機”的貝瑞塔·本茨女士的口吻講故事;走向第一輛東風轎車,一名女工程師打扮的講解員動情地講述著新中國成立之初,老一代汽車人的寶貴精神……
讓人驚喜的是,智能講解機器人“云帆”也來幫忙了!只見他一副憨態可掬的樣子,靈活地挪動身子來到展區,引來親子家庭圍觀。尤其是小朋友,寸步不離地跟著“云帆”,睜著好奇的眼睛聽他說的每一句話,一起度過一個不一樣的科技新春佳節。
(原標題:博物館里年味兒濃(新春新年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