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9-02-07 16:47:02
春節,維系著情感血脈,維系著文化傳承。在這個最能寄托和承載中國人情感的傳統節日里,本版推出“春節返鄉看新風”系列報道,呈現本報編輯記者返鄉時記錄的熱氣騰騰的中國故事,在人與人的關系互動中觀察黨風政風、社風家風的新變化、新風尚。
——編 者
“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
“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沒有國家繁榮發展,就沒有家庭幸福美滿。同樣,沒有千千萬萬家庭幸福美滿,就沒有國家繁榮發展。”
——習近平
本分實在
傳家久
本報記者 王錦濤
在甘肅天水,沿著山路往北走,到了麥積區和秦安縣交界的山嶺上,有一個叫劉緱的自然村,那就是我母親的娘家。她出生在那里,并生活了20多年。
我的母親,一名再普通不過的農家婦女,一輩子勤勤懇懇,風里雨里,不說累不說苦。下地干活,回家喂豬,閑了做些針線活。母親愛煮罐罐茶喝,廉價的茶葉放得多、泡得濃,味道極苦。她說,這樣喝有勁,干活有力氣。母親已過天命之年,始終相信社會光明,相信勤勞致富,相信本分實在才能傳家久。
一進臘月,母親就開始掐著指頭算日子,盼著我和弟弟回家過年。母親一生都在鄉下,沒有多少文化。對于日新月異的社交通信,她始終處于手忙腳亂的學習中,就連用微信打視頻電話也是最近才掌握。她知道我是個記者,卻并不清楚記者具體都干啥,只曉得要采訪寫字。所以,她很少給我打電話,生怕打攪了我的工作。
今年回家,母親不知從哪里知道了新聞敲詐的說法,突然對我說:“從根子上講,你還是農民。老話說,人哄地一時,地哄人一年。你干的工作我不懂,但應該也是這么個道理。要說實話干實事,千萬不要偷奸耍滑。咱家祖上都是老實人,吃過虧但沒害過人。”聽母親這么說,我先是吃了一驚,接著又暗自慨嘆,原來這人世間,母親的話真深刻,真有力量。
我家大坪村,在溝壑縱橫的北山上。北山是土山,缺水。前些年,家里養豬,水成了大問題。每天早中晚,母親推上小推車,去到村里唯一的泉眼旁,一馬勺一馬勺地把3個30升的塑料水桶裝滿。然后,再將這重達180斤的水,沿著山路獨自推回家。
一路爬坡,夏天太陽毒辣,汗水滴在厚厚的浮土上,能聽著響。冬日里三九天,鐵把手上的寒氣,透過劣質的線手套直往手心里鉆。縱然是這樣苦,母親一干就是數年。直到后來,政府出資,為整個山村通了自來水,母親才歇了一口氣。她常說,人一輩子的路,最終都要靠自己。靠自己踏踏實實地干出來,才會有好日子。
按照慣例,大年三十晚上,母親包了扁食。吃飯時,母親喝下一小杯白酒后說,“我和你爸都老了,在供你們上學的時候,榨干了力氣,再想幫襯你們,基本上沒了可能。你們兄弟成家買房,看來只能靠自己了,我們盡量不成累贅,保護好身體,不隨便進醫院。”我轉過頭,淚水順著喉嚨流。
每年回家,都能發現,母親在變老,白頭發越來越多,皺紋越來越深。母親不會做大菜,但面條搟得好。每次回家,她都要給我做漿水面。面一定要自己手搟切細,再炒上一盤綠辣子。人的胃是有記憶的,母親知道,小時候,能吃上一碗白面條,那就是我的饕餮盛宴。如今回家,到了飯點,只要看我坐定,一碗熱騰騰的面條就端了上來。母親站在一邊,看著我狼吞虎咽,高興得像個孩子。
母親一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到天安門廣場看看。去年夏天,我帶著父母看了升旗,又登上天安門,再進故宮博物院。吃飯時,聽得一碗炸醬面25元,母親偷偷將碗底的醬汁都舔干凈。登臨八達嶺,在好漢坡前,母親讓我給她和父親拍照留念。回去的車上,她說,這輩子到過了首都,沒啥遺憾了,再就要趕緊回家,這次出來花錢不少,要好好干活,一分一分地掙回來。
故鄉人多地少,山地尤其貧瘠,收入微薄。但人人活得高貴,精氣神飽滿。又一年返鄉,又一次回家,母親又對我再三叮囑。每年她都要說,總結起來其實就一句,不管世事咋變遷,人心定然要良善。
兩代三人
話恩情
本報記者 柯仲甲采訪整理
家長富宏博:
忙碌了一年,一家人過年圍坐在一起談談變化、嘮嘮閑嗑,這感覺真好!
我叫富宏博,今年74歲了,是佳木斯一名退休干部。2017年,我們家被評為黑龍江省文明家庭。“黨助我家、家興為黨”是我們家最值得驕傲的好家風。這家風是怎么來的呢?我慢慢給你嘮。
別看我姓富,名不副實,小時候家里一窮二白。1960年父親得病去世,老富家的天一下就塌了。8個孩子再加贍養我奶奶的生活重擔,都壓在了母親身上。可日子還得過下去不是嗎?在我們不知所措時,鎮黨委和政府特批母親接了父親的班,還免了我們兄弟姐妹的學費。全家10口人有了生計,這對我們這一大家子來說,就是恩同再造吶!我母親打那時候起就常對我們8個兄弟姐妹說,你們都是黨給養大的,沒有黨就沒有這個家,你們要知恩圖報!就這樣,銘記黨恩、報答黨恩就深深融入了我的骨血里。
所以,當1969年省里要從各地市抽調30名干部支援大興安嶺建設時,我第一個就報了名,第二年光榮入了黨。當時的大興安嶺條件苦著呢,零下幾十攝氏度的天,我們住地窨子、吃菜團子,在那兒一干就是10年。1979年調到佳木斯工作,我不貪不占,盡心盡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退休后,我開始研究黨史。佳木斯所處的三江平原地區是東北抗日聯軍的發源地和主戰場,圍繞那段歷史,我研究得樂此不疲。人民日報還報道過我研究東北抗聯的故事呢!
女兒富饒:
我老爸說的沒錯,我們家雖然姓富,但家里也不算很富裕,可我們的精神世界很富有。“黨助我家、家興為黨”的家風對我們姐弟倆的影響很大。我叫富饒,是家里的長女。我老爸退休后醉心于研究黨史。每天凌晨三四點,他就起床查資料、搞校對,天天如此。有一回他為了尋找烈士犧牲地,10多次鉆進深山老林。當最終找到并確認烈士犧牲地的那一天,突降暴雨,把老爸淋成了“落湯雞”。回到家,他感冒發燒,掛了好幾天點滴。
我老爸從來沒有什么豪言壯語,但他用實實在在的行動給我們姐弟倆“打樣”,讓我們知道什么是“黨助我家、家興為黨”。
受我老爸影響,我也和他一樣用記錄歷史的方式踐行家風。這幾年我陸續擔任了《鐵血三江》《決戰黎明》等反映佳木斯地區東北抗聯事跡的紀錄片導演,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知道這里的光榮歷史。這項工作雖然枯燥,但一想到越來越多的東北抗聯老戰士離世,自己做的是一項讓后人銘記歷史的搶救性工作,我就有使不完的勁。
兒子富強:
我沒有像姐姐一樣繼承老爸的“文脈”,但是我老爸對于黨的事業那份忠誠,還有那種嫉惡如仇、愛憎分明的正義感,我卻是繼承了。我叫富強,是佳木斯市紀委監委的一名干部,我也在用我的方式踐行“黨助我家、家興為黨”。我們在工作中難免會遇到說情打招呼的情況,但是一想到那些腐敗分子將黨紀國法置之不顧,破壞了黨的形象和老百姓的利益,我就會緊緊把住這道閘門,任誰打招呼都不管用。我心中自有一桿秤。
有一件我很自豪的事兒,沒丟老富家的臉。剛參加工作沒多久,我和同事在社區走訪的時候,遇到一個持刀歹徒將一名群眾刺傷后搶劫。當時我啥也沒想,就和同事沖了上去,經過一番廝打搏斗,把歹徒給制服了。后來我還因為這件事,被評為全省道德模范。我想這就是我老爸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的結果。
(原標題:守望傳承看家風(春節返鄉看新風①))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