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9-02-28 05:51:02
今天是國際罕見病日,罕見病很難確診,有人求醫10年才知道女兒得了什么病
一位溫州罕見病患者爸爸的心愿:
我走過的彎路希望其他父母不要再走
本報記者 李玲玲
今天是“國際罕見病日”,小胖威利綜合征(以下簡稱小胖威利)就是一種罕見病。這個月要組織多種關于小胖威利患者的活動,所以林曉靜很忙。
上周六,溫州人林曉靜組織了一次義診。在省兒保濱江院區門診五樓的一角,專門為小胖威利綜合征患者進行咨詢,兒保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鄒朝春與泌尿外科、神經內科及心理和兒童保健科等6個科室的醫生都參加了。
“為什么要組建小胖家園?為什么要搜集各種關于小胖威利的信息?為什么要組織各種義診活動?”
“我只有一個樸素的想法,我走過的彎路,希望其他爸爸媽媽們不要再走了。”這是一位父親的選擇與努力,因為他的女兒,就是一名小胖威利患者。
女兒從小看病,到10歲才知道什么病
“林大哥,我是新入群的,以后女兒可怎么辦啊?”
“往前看,大家抱團取暖。”
……
義診活動中,時不時有爸媽走上前來和林曉靜打招呼,看得出,他們之間有的很熟悉,就算是剛認識的,一提起“小胖”兩個字他們就有了共同的話題。“我們都是一個群里的人,林大哥是群主,天天為大家孩子忙。”
據了解,林曉靜在2010年就建了一個QQ群,加入的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小胖威利患兒的父母們,他們相互交流信息。后來籌建小胖威利罕見病關愛中心,從最初群里的200多人到現在中心的1500多人,“同病相憐吧,我們像一個大家庭。”
林大哥的故事也是群里大家所熟知的。1997年,林曉靜迎來女兒的降生。第一個孩子是兒子,這下兒女雙全,本是一個完美的好字,可他沒有想到這個好字并不好寫。女兒一生出來,各方面表現就不對勁,軟趴趴的,不會哭也不會吃,三天后,他們就帶女兒去了醫院。
林曉靜沒想到,這只是陪女兒求醫的開始。從此,溫州、杭州、上海,什么“呼吸睡眠障礙”“看上去是腦癱”“這樣的孩子可以治,只是長大可能數學不太好”什么說法都有……接下來的日子,林曉靜與妻子就這樣一直奔波在為女兒看病的路上,但始終沒啥療效,甚至搞不清楚女兒到底什么病。
“以前去上海可沒現在方便,坐大巴要十幾個小時。”
直到2007年,上海一位醫生說會不會是“小胖威利”啊,那是林曉靜第一次聽到這個詞,兩個月后,基因檢測結果出來,醫生在病歷本上寫了一串英文加三個中文漢字——“Prader-Willi綜合征”。
“醫生,這什么意思啊?”“唉,罕見病,沒法治的。”
現在回憶,林曉靜已經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當時心情復雜,一方面覺得被判了‘死刑’,一方面又覺得女兒的病總算是有個說法了。”
“這就是罕見病要面臨的現實,因為罕見所以難確診,而且更容易被誤診。我求醫10年,才知道女兒到底得了什么病。”
我走過的彎路希望大家不要再走
回到家的林曉靜開始查資料,他了解到小胖威利綜合征,正式醫學名為普瑞德-威利氏癥候群(Prader-Willi Syndrome),是因第15號染色體上部分片段缺失而導致的一種罕見病,影響包括食欲、發育、代謝、認知和行為等身體的各個方面。目前沒有已知病因,也無法治愈,可以發生在任何家庭,無法預防,發病率約為1/15000,可通過做基因檢測診斷。
林曉靜說,不同年齡段的小胖有不同的特點,一個最簡單的判斷是,剛出生時很難喂養,嬰兒期肌張力低,到了2歲時,突然食欲驚人,兒童期開始肥胖。這樣的孩子,父母一定要重視,別誤診。
據了解,小胖威利的確診率不到10%。所以,林曉靜希望自己走過的彎路,其他父母不要再走。他想做點什么,前期他建QQ群。2017年3月,浙江小胖威利罕見病關愛中心正式成立。
省兒保的鄒朝春醫生,是浙江小胖威利罕見病關愛中心的專家顧問團成員之一。他介紹,患有小胖威利綜合征的孩子,目前還沒有治愈的方法,只能通過控制飲食以及使用生長激素來進行干預,延緩癥狀,患兒終生需要在監管下生活。
林曉靜的女兒今年已經22歲,“越大越難管,我們要和她的貪吃以及情緒行為作斗爭。而上學等問題,我們都很少考慮了。”
控制小孩子的食欲并非易事,不能讓他們隨意看到可以吃的東西。“我們有時開玩笑說就是比誰狠心。”80后金先生的兒子也是名小胖患兒,“出現這樣的情況肯定痛苦啊,相信我們群的每一對父母都是煎熬過的,各種心酸只有親身經歷才懂。但這不是說你不想接受就可以不面對的事情,這是自己的孩子啊。譬如在吃上,家里老人舍不得,就給吃的,但不行啊。我只有把話往難聽了說,要么給他吃要么讓他死,你們看著辦吧。”
在照看小胖上,林曉靜是有經驗的,他表示,最好的辦法是給小胖們提供一個沒有食物誘惑的地方。目前,他們在蕭山瓜瀝建了一個公益性的“小胖家園”,里面有健身設施,獨立的房間,獨立的大廚房等。小胖們可免費入住,但需要家長陪同。林曉靜表示,目前家園還處于初期階段,因為就理想狀態來講,小胖們需要得到專業科學的護理,但目前無論是人力還是財力上,困難很大。
關注罕見病10年的醫生怎么看
很多罕見病往往都是以一種悲情的方式引起社會關注,從而被世人得知。
2017年,一段文字曾讓人淚目,“等我走后,能救命的器官部分盡管拿去用。”這是當時年僅29歲的北大女博士婁滔,患上“漸凍癥”后,清醒時留下的“遺囑”。漸凍癥也是一種罕見病。
有不少患者說,罕見病罕見,但能確診罕見病的醫生更罕見。
“作為一線的醫生,當你按照常規思維來看總覺得有問題,或者覺得病人很怪時,不妨再多了解下,或者在同行間再多問問,說不定是某種罕見病。”來自浙江省中醫院的主任醫師謝俊明,已關注罕見病10年。
作為國家衛計委罕見病防治與診療專家委員會委員,浙江省醫學會罕見病分會候任主任委員,謝俊明一直思考并實踐著如何給罕見病患者提供最適合的救助問題。
今年國際罕見病日的主題是搭建健康與愛的橋梁,謝俊明表示,浙江省醫學會罕見病分會也計劃搭建一個橋梁,一個類似提供多種服務的援助中心平臺,借助人工智能,線上線下同時進行。諸如從醫學角度來講,聯合各個學科,集結多領域的醫生專家,能讓罕見病患者得到及時確診。
什么是罕見病
我國罕見病患者總人數超過2000萬,罕見病其實并不“罕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罕見病是指患病人數占總人口0.65‰—1‰的疾病,包括漸凍癥、“玻璃人”(血友病)、“木偶人”(多發性硬化癥)等。目前全球范圍內已確認的罕見病約有6000到7000種。北京醫學會罕見病分會主任委員丁潔介紹,罕見病診療規范問題是影響罕見病診治水平的重要因素。罕見病種類繁多,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導致診斷難、治療難,國內醫生對罕見病的診治尚缺乏足夠認識,常常導致患者難以得到及時診治。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近日印發通知提出,遴選罕見病診療能力較強、診療病例較多的324家醫院作為協作網醫院,組建罕見病診療協作網。 據新華社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