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9-05-24 15:09:05
新華社昆明5月24日電 題:云南省陸良縣:農民給供銷社打“白條”
新華社記者吉哲鵬、楊靜
給農民“打白條”讓人深惡痛絕,但在云南省曲靖市陸良縣,一種農民打給供銷社的“白條”已經持續了25年——60多萬張化肥賒銷單不僅解了群眾的燃眉之急,更見證了鄉村發展的誠信之路。
一直以來,資金都是農業發展的短板。陸良縣龍海鄉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貧困程度深且交通不便。以往每年的春耕時節,一些農戶手頭沒現錢去買化肥,但又不能錯過節令,很是讓人發愁。
1987年,19歲的李吉洪到龍海鄉供銷社工作,就遇上了這個難題。“農民想買化肥卻沒錢,同時供銷社積壓著庫存。我們就想了個法子,先把農資賒給農戶,等他們秋天賣了烤煙再銷賬。”他說。
這種“土辦法”推出后就受到農戶歡迎。1994年,“打白條”的做法在全縣推廣。陸良縣供銷社主任袁紹坤介紹,起初由于考慮不全面,有少數農戶不按時還款。為此,2004年縣供銷社給農戶評定了三個信用等級,最高可賒購1萬元,信用等級低的賒購額度就低,這對不按時還款的農戶有了“威懾”。
今年4月中旬,在龍海鄉核桃村供銷服務點門口,記者見到了趕著牛車的村民王學勇。“今年手里還有點錢,只賒點過磷酸鈣就行,把烤煙種上。”王學勇停好牛車的工夫,供銷服務員在一張化肥賒銷單寫上數量、品類、價格,王學勇簽字、按手印,這張“白條”就算打好了。
“有借有還,再借不難”。每年秋天賣了烤煙,王學勇就到供銷點如數還款。“誰要是不銷賬,不僅在村里都抬不起頭,來年也難賒到化肥了。”王學勇說。
龍海鄉供銷社是陸良縣“打白條”最多的基層社,今年全鄉供銷網點銷售的農資有60%以上是賒購。現已是鄉供銷社主任的李吉洪說,全鄉200多戶貧困戶都打過“白條”,每年賒購金額在400萬元左右,秋收后大家陸續把欠款還上。最近4年,全鄉僅有2萬元逾期,都是農戶家中突發意外造成的。
在采訪中,不少農戶說:“多虧能賒購,再也不用擔心撒不下肥、播不了種了。”53歲的村民王德芳告訴記者,以前不能打“白條”時,自家常要攢錢、借錢買化肥,現在隨時可以來賒購。
據統計,1994年至2018年,陸良縣供銷部門累計向農戶賒銷各種化肥36.73萬噸,受益農戶累計達到60余萬戶(次),金額超過3.4億元。精準脫貧開展以來,“打白條”更是為全縣貧困戶解困解憂,2018年,146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向供銷社賒購了567噸化肥,金額105萬元。
除了化肥賒購,供銷社圍繞“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嘗試了不少創新,比如為群眾提供便民服務店,建立蔬菜、水果植保微信群,種植戶只要把農作物的葉面拍照發來,就有專家提出防控方案,讓服務隨時在線。
5月,陸良縣灣灣田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基地滿眼翠綠,地里的娃娃菜、油麥菜已準備上市。合作社負責人計喬書說,供銷社農資公司提供的種植方案讓施肥、防控更高效,每年光農資錢就能節省近10萬元,每畝蔬菜還能增收600余元。
此外,供銷社改造提升了全縣的110個村級網點,建成為村級綜合服務社和便民超市,滿足鄉村群眾對優質、放心商品的需求。2018年,全縣供銷系統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超過20億元,同比增長19.98%。
盡管這些年陸良縣供銷社總體業務穩步發展,但“白條”業務卻在走下坡路。其中,從2000年到2018年,化肥賒購數量從2.7萬多噸下降到0.98萬噸,受益農戶從35000多戶減少到5900多戶。
與此同時,得益于扎實推進“三農”發展、聚力脫貧攻堅,陸良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7460元增長到2018年的14860元,去年有5201名貧困人口脫貧。
一增一減之間,折射出社會發展進步。在龍海鄉,全鄉最多時一年打了600多萬元的“白條”,而今年只有400萬元左右。“今年我家比去年少打了1000多元的‘白條’。”王學勇說,生活越來越好,“白條”金額也逐年減少。
農村越好,這種“白條”就越少。“這一方面說明老百姓腰包鼓了、生產搞上去了;另一方面,縣里在推廣有機肥,化肥用得少了。但只要群眾需要,我們就會把這項服務堅持下去。”袁紹坤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