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19-05-31 13:43:05
眾多專家學者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番IEEE因美國政府行政法令對華為采取學術交流限制,標志著美國政府全面打壓華為達到新的地步。“科學無國界”,而美國政府的所作所為阻礙了全球正常的學術交流活動,不利于學術思想的傳播,損害了人類共同進步的利益。
科研領域的一個可怕先例
科學家雖有國界,但科學無國界,“為全人類服務”是大多數科研人員內心的終極目標。美國政府行政法令致使IEEE限制其會員活動,違背了國際性學術組織應遵循的平等、開放、非政治化等基本原則,在國際科學合作領域開創一個可怕的先例。
南京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朱鋒表示,美國政府以莫須有的名義對華為進行“封殺”,連不少歐洲國家政府都表示沒有證據表明華為的設備和技術存在著美國指責的“后臺”。科學創新研究,不僅是華為作為國際化企業所采取的例行做法,也是華為能夠在5G領域走在世界前列的重大壯舉。可悲的是,在美國政府的行政法令下,IEEE不管因為其有多少“難言的苦衷”而禁止華為員工參與其學會下的學術期刊的審稿活動,客觀上成為打壓華為的美國政客的工具,這不能不讓人們深感遺憾。
“IEEE是一個具有極高學術權威性的國際機構,而并非一個美國國內的學術機構。此次它遵從美國的行政法令,而剝奪他國高科技公司的正當學術權力,喪失了一個國際學術組織應有的政治獨立,令人驚詫。”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沈丁立指出,應該說,這些IEEE體系內的論文即使由其他人員評審,一旦通過而獲得公開發表,華為作為成員還是可以讀到,因此,IEEE的禁令并不妨礙華為了解同行的前沿進展。但是,IEEE的禁令剝奪了華為人員對同行成果的同行評審權,這對華為也是極大的不公。
在南開大學全球問題研究所所長吳志成看來,作為實現科學價值的重要途徑,科學研究需要獨立、自由、共商、合作,科學不能被人為政治化,國際科學組織也不該被賦予政治目的。否則,科學研究和科學組織就難以真正保持獨立性、公正性、非政治性和非營利性,就可能被霸權國家把持和綁架。國際科學組織一旦不得不隨霸權國家的政治意志和意識形態起舞,不僅有違其初心和宗旨,有失公允、公正和權威性,甚至最終可能淪為霸權國家的工具、政治的附屬。美國政府的政策致使IEEE作出這樣限制華為權益的決定,導致科學組織和學術交流的倒退。
“學術自由”背后的美國霸權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王鵬認為,此次IEEE的行為著實打了美國所謂“學術自由”一記響亮的耳光。第一,美國的學術自由是服從于“政治正確”的。現在防華、恐華成為新的政治正確和潮流,原本就難以完全獨立于政治之外的學術也無可避免地更加卷入其中。第二,無論是中國社會科學學者還是自然科學學者,都應該對美國政治社會和學術界的現狀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第三,這次IEEE的做法,對于倒逼中國努力提升在國際學術界的議程設定能力、提高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共同體的集體地位具有重要警醒意義。
美國政府打壓華為,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綁架國際學術組織是一種非常蠻橫的霸權主義行為。華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助理黃日涵表示,這讓全球范圍內廣大學者看清楚了美國“學術自由”的真面目。執行雙重標準是美國政府的一貫原則,有利于自己國家利益的就遵照執行,不利于自己國家利益的就推倒。這次IEEE事件也給中國一個啟示,未來中國在國際學術組織中也要積極抱團取暖,爭取更大話語權。
外交學院國際安全研究中心秘書長凌勝利表示,IEEE對華為的所作所為顯然是受到了美國政府的政策影響,非常明顯地體現了“霸權干預學術”。在當前中美戰略競爭加劇的背景下,美國對華政策幾乎轉向全面施壓,連正常的學術交流與教育合作都深受影響。華為被IEEE限制折射的不過是當前美國對華強硬政策的冰山一角,這不禁令人想起冷戰時期美蘇之間對于學術、教育交流等的嚴格限制。這一做法不僅違背了美國自詡的自由民主價值觀,也令全世界擔憂中美關系的前景。歷史并不如煙,美國應該以積極包容的態度來解決中美之間的分歧,而非人為地構建各種障礙來影響中美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如果聽任這一態勢蔓延,整個國際社會都會受到其負面影響。
開放的科技合作無法人為割裂
國家間競爭不可避免,但競爭應該是良性的。只有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才能優勢互補,實現共同進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室主任徐秀軍指出,當前個別國家的科技霸凌主義肆意蔓延,為謀求自身利益千方百計孤立和打壓他國,甚至連正常的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生態都遭受嚴重破壞,給全球科技治理帶來了嚴重挑戰。不僅不符合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和全球科技進步的規律,也必將與自身利益背道而馳。
當前,中國高科技制造業正穩步邁向中高端,各國在新興科技領域與中國合作的需求是無法人為切割的。吳志成表示,中國是國際科學界的重要成員,世界科學進步離不開中國的貢獻。任何重要的科學組織或學術共同體,中國科學家同樣也不能缺席。徐秀軍也指出,中國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全方位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讓更多國家和人民分享到科技進步的成果,不斷推動全球范圍的平衡發展,這種貢獻不是美國的打壓政策所能否認和阻擋的。
(本報北京5月30日電 本報記者 曹元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