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2019-06-08 08:32:06
福州一社區引入養老新模式,年輕人住進老人家,以陪伴“抵”房租
老少“搭伙”,完美生活?
臨近傍晚,福州市茶園街道電建社區85歲的潘奶奶,正在廚房做著晚飯準備工作。再過一會兒,她的“室友”,24歲的陳嵐就該下班了。通常,陳嵐回到家,米飯已經煮熟,她再動手炒兩個簡單的菜,一老一少就能吃飯了。
在李和靜的幫助下,馮奶奶“淘”到了一身好看的新衣服。 本報記者 于靈歌 攝
很難看出,就在3個月前,潘奶奶和陳嵐還是陌生人。
今年3月,通過電建社區與福州膳柏健康產業有限公司聯合開展的“老相青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剛從醫學院畢業的陳嵐搬進獨居老人潘奶奶家里,兩人搭伙過起了日子。在這個項目里,老人免費提供一間閑置房屋給年輕人居住,年輕人則要在工作之余給予老人生活、精神方面的陪伴與照料。
自2017年項目推出以來,已陸續有十多對老年人與年輕人成功配對,目前該項目也正在福州市更多社區嘗試推廣。
隨著我國獨居和空巢老人數量快速增長,養老難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讓年齡、經歷和人生階段迥異的兩代人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無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益嘗試,但它是否能成為一種可推廣的模式?近日,記者走進了電建社區。
“這就像是相親”
老伴過世后,因為不愿搬去兒女家,很長一段時間,潘奶奶都是一個人生活。
“母親其實很孤獨。”潘奶奶的大女兒林女士告訴記者,老人耳朵有些聽不清,即便如此,她也總是開著電視,“就是希望屋里有個人影兒。”雖然林女士有空就會回家看看,能帶給老人的慰藉也很有限。潘奶奶還曾提出想搬去養老院住。
像潘奶奶這樣的獨居或空巢老人并不少見。電建社區黨總支書記陳曉清做過調研,社區5000多名居民中,60歲以上老人有1300多人,80歲以上且獨居的老人也有近30位。
“老相青居家養老服務”項目讓陳曉清看到了解決獨居老人養老難題的可能。經過對接,從去年起,“老相青”項目開始在電建社區試點。征得母親同意后,林女士幫潘奶奶報了名。不久,她們就見到了中醫學專業畢業生陳嵐。
“從奶奶家到我工作的地方就1公里,很方便。”坐在記者對面,陳嵐一直很安靜,即使說起話來也很輕柔。這讓潘奶奶母女一下就對她“看上了眼”。
盡管如此,家里突然多了個陌生人,林女士心里多少有些顧慮,剛開始時還常常回家看看情況。當她發現因為陳嵐的到來,母親又開始認真琢磨起“晚上吃什么”時,才終于確認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這就像是相親,能順利配對的并不多。”“老相青”項目發起人、福建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教授李孝棟介紹,老年人大多作息規律,有些還有多年養成的生活習慣,“光這一點,就需要雙方互相磨合。”李孝棟說,此前就曾有合住不到兩個月就“散伙”的失敗案例。
在電建社區采訪時記者發現,與老人成功配對的年輕人都與陳嵐一樣文靜、性格樸實,與家中老人感情很好。陳曉清表示,品德優秀、能與老人融洽相處,是她選擇年輕人時最看重的條件。
陪伴是相互的
在83歲的馮奶奶家里,她正和自己的“室友”李和靜一起對著手機屏幕鼓搗著什么。“我現在也知道網購了!”見記者進屋,馮奶奶聲音洪亮地“炫耀”著。這是她最近跟李和靜學到的新技能,據說,她還給自己“淘”到了一身便宜又好看的新衣服。
正式入住前,老少雙方都會收到一份服務協議。其中除了一些基礎的權利義務規定外,還特別強調,青年人要迅速了解老年人性格,“和老人交朋友”,并通過聊天、散步、處理家務等方式與老人互動,達到陪伴目的。
在社區工作多年,陳曉清發現,目前大部分養老項目都著力于生活上對老人的照顧,“參與‘老相青’項目的老人有自理能力,因此年輕人在精神上的陪伴就顯得格外重要。”
馮奶奶身子骨硬朗,頭腦也很清晰,主動報名“老相青”項目,就是希望生活里有個伴兒。李和靜的入住,把年輕人的世界也帶進了馮奶奶家。李和靜新買了“黑科技”產品,馮奶奶跟著擺弄一陣兒;李和靜追劇,馮奶奶也湊過去看幾眼……“感覺與外界有了更多聯系”。
李和靜坦言,最初報名“老相青”,看重的是上班方便。可沒想到,自己還因此多了個“聊友”。馮奶奶健談,每晚都拉著李和靜聊天。漸漸地,本不善言辭的李和靜“偷學”到了不少溝通技巧,“在工作上與陌生人打交道時,我明顯得心應手了許多。”
隨著關系變得親近,林女士也不再把陳嵐當“外人”,時不時在生活和工作上給她支招。獨自“漂”在福州的陳嵐,在電建社區找到了“家”的感覺。
專業養老陪護仍待完善
與兩位鄰居相比,同住電建社區的譚奶奶前一陣兒有些失落:與她同住4個多月的年輕人小王因為個人原因搬走了。雖然能理解,但譚奶奶還是很不舍。
年輕人生活軌跡變數較大,這是影響“老相青”項目持續進行的客觀因素之一。在采訪中陳嵐和李和靜也表示,未來如果工作變動,或戀愛成家,也就不再方便繼續住在老人家。
搭伙伙伴搬走后,譚奶奶又再次向社區提交了申請,目前已與一位年輕人初步“配對”成功。“也有不少年輕人和老人家屬表達出對風險的擔憂。”陳曉清向記者舉例,雖然在條約中針對老人生病或突發意外如何處理有相關規定,但也有咨詢者擔心一旦發生類似問題,會產生糾紛。
為了最大限度規避風險,目前“老相青”項目都選擇有醫學背景的年輕人,并在老人家中配備基本救護裝置。此外,雙方若想更換陪伴對象,也可以隨時提出,由項目運營方進行協調。
“這個項目想要實現雙贏目的,但并不能替代專業的養老陪護。”李孝棟不避諱地表示,隨著老人自理能力下降,只依靠年輕人利用空閑時間的陪伴就遠遠不夠了。
據預計,到202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占總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約1.18億人。
面對這一現狀,目前,杭州出現了年輕人到養老機構以志愿服務代替房租的模式,上海一家養老機構則推出在養老床位之外增加專供年輕人入住的“公益床位”的“老少相融”模式。不過,與“老相青”項目類似,這些模式在實施過程中也面臨不少具體困難,因此難以大范圍推廣。
不過李孝棟依然很有信心。他說,“老相青”的含義,是“老年人相信年輕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服務和陪伴的第一步。 今后,我們會盡力爭取來自社區和政府的支持,集中社會力量推動養老問題的解決。”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