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2019-07-06 04:01:07
【環球時報赴新疆特派記者 范凌志 劉欣】烏魯木齊的上班族腳步匆匆趕公交,喀什老城區景點外的游客翹首期待開城儀式,和田的駐村干部早已確定好扶貧走訪日程……《環球時報》記者近日通過實地走訪,親身體驗了在反恐怖主義和去極端化斗爭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的新疆的新氣象。
4日,記者來到烏魯木齊天山區著名的商業中心——新疆國際大巴扎,這座烏魯木齊地標景點的二期工程即將完工,美食小吃街已初具規模,各種新疆特色美食引得國內外游客食指大動。大巴扎東西兩側是解放南路與和平南路,作為商業區的主街道,兩條道路旁商鋪林立,行人如織。每天下午6時過后,大巴扎廣場上就會響起音樂,穿著艷麗的大媽和戴著民族帽的大爺帶頭開始跳舞,并熱情地邀請圍觀的游客加入。此外,很多烏魯木齊市民還會前往人民廣場跳舞。廣場正中央聳立著人民解放軍進軍新疆紀念碑,記者看到,一名五六歲的小朋友,在爺爺的教導下,一字字念著碑文:“人民解放軍錦江部隊全體官兵為解放新疆,建設新疆,保衛新疆所創建的豐功偉績光照千秋,新疆各族人民永志不忘。”
隔著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生活在距烏魯木齊1500公里的南疆和田地區民眾則在努力改變長久以來被大沙漠支配的命運。一位安徽援疆干部曾發文總結,人均占有耕地少、荒漠多、生產性基礎設施落后, 且常年遭受干旱、鹽堿、浮塵侵襲是當地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均耕地少的問題在和田市肖爾巴格鄉阿依丁庫勒村尤為突出,駐村第一書記楊金平為此大傷腦筋:“咱們村共有502戶2076人,耕地只有710畝,人均只有0.35畝。我總結了村里6種致貧原因,缺土地大概占50%,還有勞動力、缺技術等。”“首先要干什么,就是搞產業。”經過考察和再三斟酌,該村去年把用73萬元扶貧資金建成的扶貧車間改造成飲料瓶廠,“現在有14個貧困戶的村民在廠里干活,一個月最少能拿1500元,多的能拿3700元。”
4年前,《環球時報》記者也曾在和田采訪,與那時相比,現今和田市幾乎每個村子都實現了路面硬化,嶄新的太陽能路燈已是標配。而駐村工作隊在為幫助村民增加收入的工作上“見縫插針”,則是記者在走訪中最大的感受。楊金平所在的阿依丁庫勒村配備了120個垃圾桶,專門設立了10個公益崗位,早晚打掃公共區域的衛生,既讓村民有錢掙,還美化環境。楊金平說,如今村里的人均年收入已經達到10070元,而10年前,這個數字是約4000元。
扶貧工作不僅體現在“增收”,醫療、教育等各方面的保障和補貼也給因病致貧或沒有工作能力的貧困人口吃下定心丸。阿依丁庫勒村的吾爾尼沙汗·塔力甫拿出自治區政府給貧困戶發放的“居民健康小藥箱”告訴記者,79歲的她患有心臟疾病,除了可以報銷95%的醫療費用,政府還會給貧困居民每年補貼2000元藥費。村醫務室會定期來給老人復診,如果藥品需要調整或過期,醫務人員免費進行更換。談起這些,吾爾尼沙汗禁不住流下眼淚。81歲的凱麥爾·伊敏老人也主動對記者說:“除了黨和政府,我沒有任何親人。”
扶貧工作的扎實開展,讓南疆民眾的狀態產生怎樣的轉變?卡德爾丹說,以前因為窮,老百姓容易被宗教極端思想侵蝕,有了糾紛經常找“野阿訇”解決,沒有法制觀念,“按照上級要求,對老鄉反映的問題,我們有個‘一三五’的解決問題標準,‘一’就是村委會能解決的一天之內解決,‘三’是能在鄉一級解決的要在三天內答復,‘五’是如果鄉里解決不了,縣級層面要在五天內解決!現在,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老鄉們腰包鼓起來了,所以老鄉最信任政府,有了糾紛先想法律途徑。”
安定團結的大局給當地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紅利。公開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4月到訪喀什的游客達123.9萬人次,同比增長30.8%。
“新疆真的很迷人、很安全。”日本游客今野博司剛剛來喀什兩天,就被這里獨特的建筑風格迷住了,他對記者說:“我在日本總是聽媒體說新疆的不好,看來那不可信。真實情況怎樣,只有來到這里才知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