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
2019-09-07 16:34:09
光明網訊(記者 張璋 曾震宇 張瑜)從澤當鎮城區驅車向南7公里,便是以“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聞名遐邇的克松社區,西藏的第一個教學點便在此建立。近30年,克松社區培養了481名高校畢業生,“家有文化人”是村里老人們引以為傲的話題。
航拍克松村。光明網記者 張瑜攝
克松村民扎西老人已經82歲了。1959年之前,扎西家里世代為奴,“我8歲起給農奴主干活,遲到了就要挨皮鞭,連病都不敢生,更不要提念書。”扎西說。據資料記載,1959年民主改革時,克松村59戶302人中識字的只有2人。
1960年,克松村辦起了第一家小學,隨之開展了“變朗生(家奴)為書生”的掃盲工作。“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即便學校建起來了,村民們也沒有讓孩子念書的意識,孩子們到了七八歲就開始幫大人放牧。”村黨支部書記邊巴次仁回憶道。
1985年開始,西藏自治區農牧民子女在免費接受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還享受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的“三包”政策。15年免費教育政策不斷完善、學前雙語教育全面普及、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深入推進讓克松社區孩子們的教育得到了有力保障。
記者們走進克松社區致富帶頭人達瓦的家時,老人正坐在小院的草坪上給小孫女輔導功課,一派天倫之樂的悠然景象。
克松社區致富帶頭人達瓦在給孫女輔導功課。光明網記者 曾震宇攝
“現在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礎。”達瓦對記者說。僅有小學文化程度的達瓦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一手把三個兒女拉扯大,達瓦在孩子們的教育上花了近20多萬元。據了解,達瓦的三個兒女中有兩個考上了大學,小女兒2015年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后在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工作。
在克松村,與達瓦想法一致的村民比比皆是。“我們村的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已經達到了100%。” 邊巴次仁書記自豪地告訴記者。就業紅利讓克松社區村民真正實現了從“有學上”到“愛上學”的觀念轉變。“大家都搶著把孩子往學校里送,念了書才好就業嘛!”邊巴次仁書記說。
最新數據顯示,克松社區242戶872人中有223名學生。知識改變命運。除了義務教育外,克松社區還實施了“雙業”工程及“萬人技能培訓計劃” ,開展城鄉勞動力技術技能培訓,扶持小微和初創企業發展。2018年,克松社區外出務工人員達320人,村民們依靠運輸業、農牧業及外出務工實現年人均收入19735.5元。
“村里不僅建了農家書屋,還有電影放映室、信息資源共享室,我們的環境真是越來越好了!”邊巴次仁書記感慨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