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求是網
2019-09-10 17:36:09
“現在,許多貧困地區一說窮,就說窮在了山高溝深偏遠。其實,不妨換個角度看,這些地方要想富,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為新的發展階段如何做好扶貧脫貧工作打開了全新的思路。
“三川十垣溝四千,周圍大山包一圈”,山西大寧,地處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是國家深度貧困縣,又是限制開發的國家生態建設區。聯合國專家曾斷言,這里不適合人類生存。購買式造林,讓這個昔日“貧困和生態脆弱互為因果”的偏僻小縣變成了林木成片成陣、群眾笑逐顏開的幸福家園。
今年53歲的馮鎖平是大寧縣曲峨鎮白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和當地很多人一樣,常年背井離鄉外出謀生,但“年年打工年年窮”。白村進行購買式造林試點,馮鎖平第一批加入了造林合作社,短短22天拿到2860元,這讓他切實感受到“造林真真是個好差事”。不僅如此,當地干部還給他算了一筆賬:除了已經取得的1萬元造林收入,他還享有戶均250畝的林權,相當于擁有價值20萬元左右的林木資產,還能獲得林木養護費用、生態效益補償、碳匯交易補貼……脫貧完全不是問題。從“分頭外出打工”到“組團回家種樹”,如今的大寧男女老少齊上陣,爭先恐后忙造林,綠色已成為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的最美“底色”。
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不僅在山西,四川藏區、武陵山區、滇黔桂石漠化地區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貧困群眾,都普遍吃上了“生態飯”,實現了在一個戰場同時打贏生態治理和脫貧攻堅兩場攻堅戰。從曾經的“砍樹挖山換飯吃”,到今天的“造林綠山能致富”,是開發格局和脫貧方式的極大轉變,更是發展理念的極大轉變。“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小康全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群眾脫貧與環境改善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對于貧困地區來說,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求一時脫貧“很不劃算”。把生態資源轉變為經濟資源,把生態優勢打造成經濟優勢,才是“脫貧捷徑”。隨著生態保護補償對重點領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全覆蓋,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的效果日益顯現。截至2018年11月,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重點,全國已累計選聘50多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擔任生態護林員,精準帶動180萬貧困人口增收脫貧。不少地區因地制宜搞生態旅游、綠色種養,盤“活”了生態要素,真正實現了百姓富與生態美的統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