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9-09-25 07:03:09
在新疆喀什古城景區開城儀式上,游客們翩翩起舞。 新華社記者 趙 戈攝
在向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第22屆全體大會所致賀詞中,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旅游是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渠道,是發展經濟、增加就業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產業。中國高度重視發展旅游業,旅游業對中國經濟和就業的綜合貢獻率已超過10%。”
旅游是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橋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指標。今天,旅游已成為中國人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強人民幸福感、促進社會和諧的新增長點,被列為五大幸福產業之首。
出門旅行已成尋常事
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張思禹正在自助通關:刷指紋、刷護照、人臉識別……10秒后,他就通過了自助通道。接下來,他將要度過12個小時的航程,抵達美國紐約進行自助游。
12個小時的通航時間,可以跨越太平洋,拉近地處東西兩個半球的兩個國家的距離,這在以前很難想象。上世紀80年代,張思禹的奶奶盧紅霞乘坐火車從北京前往江西廬山旅游所需的時間,就遠遠不止12個小時。作為小學教師,她每年有寒暑假期,可以游山玩水,她用老式的海鷗相機留下了許多黑白老照片。“早些年還需要單位開介紹信。”盧紅霞說。除了外出旅游,她也走遍了北京的各個景點。那時門票是一方小小的紙片,北海公園1角,孔廟2角,北京植物園3角,大鐘寺2角……已經85歲的盧紅霞還清晰地記得這些景點的票價。
到上世紀90年代末,旅游的人明顯多了起來。張思禹也在爸爸媽媽帶領下去全國各地旅行——北戴河、寧波、成都……翻兒時的照片,張思禹感慨萬分。“那時主要還是乘火車出行,和現在的高鐵相比,火車速度雖然慢,但大家在上面玩得也很開心,像是一個移動的房子。”張思禹說,“我還有一個親戚,當時是商業系統的采購員,每月都可以出差,參加各種訂貨會、展銷會。他在工作之余,常常會順便游覽當地的風景名勝,如蘇州拙政園、杭州靈隱寺,還有廬山、黃山以及黃果樹瀑布等,隔段時間就拍回一些紀念性的風光照,給我們小孩子帶旅游商品,很是令人羨慕。”
如今,旅游已是尋常百姓家的尋常消費。這背后折射著時代發展的蹤跡,也是中國人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印證。
“說走就走”足跡遍全球
今年中秋節,來自湖南的周思齊手持新版普通護照從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啟程前往印度尼西亞旅行。“幾天前剛訂下機票,找個免簽國家,可以隨時出發。”周思齊說。
這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背后,是越來越開放和便利的出境簽證政策——目前,持普通護照的中國公民可免簽或落地簽前往71個國家和地區,印尼就是其中之一。而在14個與中國互免簽證的國家中,有13個是中共十八大以來實現的。
時間回溯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國對中國人來說,是大事難事。直到改革開放后,中國旅游業發展才迎來春天,也為普通百姓走向海外提供了契機。1983年11月15日,第一批內地公民共計25人從廣州出發前往香港旅游探親,被稱為“新中國第一團(出境旅游團)”,廣東地區的“港澳探親游”也因此成為出境游的開端。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公民赴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旅游相繼開放。1997年,中國公民自費出境旅游業務正式開啟。進入21世紀,黃金周為人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休閑時間,加上交通工具和簽證政策日益便利,出境游已常態化。
70年,中國人出境游越來越頻繁,足跡越來越遠:從東南亞到整個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最后到達南美洲和南北極。中國公民出境旅游的人數也持續增長,從1995年的0.05億人次增至2018年的1.5億人次,穩居世界第一。
旅游商品煥發生命力
今年3月,蘇州博物館在煙雨江南點燃了一把“火”:一場以明代江南四大才子為主題的春茶“派對”在短短6天內吸引了2.6萬人參與體驗。這場“派對”的主角,正是蘇博與天貓新文創和八大茶葉品牌聯名推出的系列春茶產品。從桃花流水之間、穿越時空之間,再到詩情畫意之間、山水畫卷之間,蘇博的建筑外觀及四大才子的IP形象被融入一方小小茶盒上,令游覽者愛不釋手,紛紛購入囊中。
過去,提到旅游商品,人們腦海里最常浮現的是帽子、扇子、茶杯、背包,或是一些景觀和文物的仿真品,全國各地千篇一律。不論是從觀賞性還是文化性來說,都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審美和消費需求。故宮博物院以顛覆性的“賣萌”姿態出現在大眾面前:比剪刀手的乾隆、印著“朕不能看透”的桑蠶絲眼罩、寫著“朕就是這樣的漢子”的折扇……一改故宮嚴肅沉悶形象的文創產品受到大眾熱捧,也塑造了故宮這一超級IP。
旅游商品發展就此迎來一個拐點。人們驚異地發現,旅游商品不止是死板的紀念幣、紀念章和馬克杯,它們可以裝進歷史、文化和創意,變得鮮活起來。近年來,國家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頤和園等也紛紛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入駐電商平臺,打通線上線下。無論身處何地,游客再也不用擔心看到中意的旅游商品卻無法隨身攜帶。
從單調乏味的旅游商品到充滿創意的文化產品,變化的不僅是商品樣式,更是消費者不斷提升的審美觀和文化觀。
景點旅游到全域旅游
40年前,鄧小平登臨黃山,并發表了重要講話,由此掀開中國旅游業發展的新篇章。40年來,黃山實現了一次次跨越,成為全球首個集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三頂桂冠于一身的景區。面對新的發展機遇,黃山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實施“旅游品質革命”,推進黃山旅游“二次創業”。
同為中國景區代表的杭州西湖,自古就是名勝。2002年,西湖宣布取消門票,成為全國第一個免費開放的5A級景區。同時,環湖公園景點和博物館全部免費開放,“一湖兩塔三島三堤”的西湖全景重返人間,“東熱南旺西幽北雅中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向中外游客展現了西湖堅守與開放兼容的動人風貌。西湖還帶動了杭州從 “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從觀光游到休閑游的轉型,成為全國景區創新發展的范本。
旅游景區是旅游吸引力的根本來源。據文化和旅游部最新統計,中國目前共有景區景點3萬多個(其中A級景區10300多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26個,旅游休閑示范城市10個,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110個。
旅游景區已從數量增長階段發展到追求精致的高品質時代。以黃山、西湖、長城、故宮、兵馬俑為代表的經典景區對廣大游客依然具有持續的吸引力,以烏鎮、古北水鎮、寬窄巷子等為代表的文化休閑度假景區熱度持續增長,以華僑城、宋城、長隆、海昌等為代表的主題公園特別受到年輕游客的歡迎。
如今,越來越多的游客不僅要看美麗的風景,更要體驗目的地的美好生活。中國旅游景區從無到有、從有到好,一直在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路上。景區未來將向多元化發展,通過文化、創意、科技等融合創新,開發豐富多彩的業態,來提高游客的參與感和獲得感。
魅力中國笑迎八方客
吃川菜、聽川劇、看大熊貓、喝茶嗑瓜子……在成都街頭,總會看到成群結隊的外國游客體驗當地巴適的生活方式。2018年,成都接待入境游客340.6萬人次,同比增長13%,入境旅游收入達14.5億美元。
成都火爆的入境游只是中國入境游市場的一個縮影。據文化和旅游部消息,中國入境游市場穩步進入緩慢回升通道。2018年,中國入境游人數達1.41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2%,緬甸、越南、韓國、日本、美國、俄羅斯、新加坡等是主要客源國。
當海南島的游客在沙灘盡享冬日暖陽時,身著厚重羽絨服的游客正在吉林欣賞銀裝素裹的霧凇景觀;當東海漁船在朝陽下滿載而歸時,新疆塔里木盆地還沉浸在一派夜色茫茫中。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多樣,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世界遺產總數達55處,位居世界第一,不同地域也形成了絢麗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這些都是中國的魅力所在,更是吸引國外游客的重要原因。
2012年至2013年,中俄兩國互辦旅游年,拉開了中國與相關國家互辦、共辦“旅游年”的序幕,創立了以旅游活動支持國家外交大局的新模式。中美、中印、中澳、中國—中東歐、中國—歐盟等多個旅游年相繼舉辦。“旅游外交”已成為中國加強和世界其他國家聯系與交流的重要紐帶。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城市相繼走出國門舉辦旅游推介會,傳播城市特色,吸引海外游客。
1978年,中國入境游人數只有180.92萬人次,如今已增長77.9倍。中國,正以熱情的姿態,真誠歡迎更多八方來客。
紅色旅游涌動愛國情
“作為一名紅色旅游講解員,向游客講述延安故事,是我的光榮使命。”延安市紅色旅游五好講解員馮博文說。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紅色旅游熱潮涌動。紅色主題博物館、紅色主題景區、革命老區及重大革命歷史事件發生地等最熱門,延安、井岡山、遵義、西柏坡等地是客流量最大的經典紅色旅游目的地。可喜的是,紅色旅游的游客結構出現了明顯的年輕化趨勢,青少年已成為最大的需求群體。
革命傳統資源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每一個紅色旅游景點都是一個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
從瑞金到韶山,從延安到廣安,從紅巖村到西柏坡……自2004年,國家出臺了三期《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紅色旅游已走過15年蓬勃發展的歷程,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升,產生了良好的政治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形成覆蓋廣泛、內容豐富的紅色旅游經典景區體系,做大紅色旅游市場主體、開發紅色旅游特色商品、促進紅色旅游融合發展,實現了革命歷史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拓展了振興老區、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傳承了紅色基因,弘揚了愛國主義。
中共十八大以來,紅色旅游的規模和熱度不斷攀升。全國紅色旅游景區景點接待游客累計達51.7億人次,紅色旅游綜合收入累計達1.35萬億元。全國紅色旅游直接就業130.6萬人,間接就業510萬人。實踐證明,紅色旅游已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
旅游扶貧帶來好日子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曲奧鄉太陽溝村的很多牧民,如今放下了牧鞭子,干起農家樂、藏家樂、牧家樂,從“賣牛羊”轉到“賣山水”,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甘南州近年來實施“旅游興州”戰略,推動旅游扶貧。近三年全州鄉村旅游接待游客突破2000萬。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有雪山、冰川、神山、圣湖、原始森林和深厚的藏文化資源,已初步建立從沿江到沿湖、沿線到沿邊、湖泊到冰川、陸地到空中、原生態到現代化的旅游線路,旅游扶貧成效明顯。今年上半年,通過直接或間接從事旅游業、參與項目建設,帶動全市4170名居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解決景區周邊786名貧困群眾的就業。
甘南、山南所在的地區屬于“三區三州”。“三區”是西藏自治區、青川滇甘四省藏區、新疆南疆四地州,“三州”是指甘肅的臨夏回族自治州、四川的涼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這些地方都是深度貧困區,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但旅游資源富集,其獨特性和差異性對游客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旅游是“三區三州”實現脫貧的好路徑。今年初,文化和旅游部、國務院扶貧辦共同推出“三區三州”旅游大環線,包括“絲路文化經典線”“邊境極限體驗線”等多條主題線路,都是世界級的旅游景觀。
中國旅游扶貧政策的提出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短短幾十年,旅游扶貧成效顯著,一方面使得中國許多貧困地區群眾實現了脫貧致富,另一方面也讓許多位于貧困地區內的高品位風景區陸續被發現,成為聞名遐邇的旅游勝地,同時為貧困地區經濟注入新活力,帶動了其他產業迅速發展。
本版撰稿:趙 珊 何欣禹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