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9-09-30 11:20:09
新華社客戶端濟南9月30日電(記者孫曉輝)94年前,沂水邊上的大埠東村,韓德育出生在一戶貧苦人家。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韓德育經歷了參軍入伍,曾為解放軍送糧,后來還成為山東醫學院樓德分院(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前身)發展建設的重要見證者和參與者。如今,已經耄耋之年的老人,仍然不忘初心,讓年少時那些難忘的經歷,成為自己最寶貴的記憶和財富。
盡管家里條件不好,小時候的韓德育還是讀了幾年私塾,屬于“識文解字”的少數人。稍微大些后,為了補貼家用,韓德育自己琢磨著做起了磨剪子戧菜刀補鍋的行當,還會用柳條藤條編織一些筐子籃子。“那個時候沒有鐵盆鋁盆的,都是些泥巴做的工具。有一些盆和甕裂縫了,就來喊我去給鋦起來,這樣還能用,基本上我都不要錢,能幫忙的咱都給幫了。”說著,韓德育從抽屜中拿出一把剪刀,鋒利的刀刃,都是老人自己磨制的。
已經忘記了確切的時間,只記得還未成年時,有一年春天,突然有人找到韓德育,給他分析了當時的社會形勢,并向他介紹了中國共產黨的情況,希望他能加入,一起參與抗戰。“我只知道他是省里來的,后來沒多久,我就被當時的漢奸隊給逮捕了。”說起這段經歷,韓德育笑著說,當時并沒覺得多害怕,“害怕也沒用,自己就想著,刀往脖子上一架就完了。沒想到,命大,又活下來了。”
再后來,依舊是當初動員他的這位“省里來的干部”,希望他能當村長,管理著大埠東村附近的3個村子。韓德育沒有拒絕,他相信自己能干好這份工作,為革命事業出分力。“在村里,我的輩分非常大,大家都很尊重我,我也想著自己很年輕,要為人民服務,應當接下這個任務。”
韓德育回憶著,那個時候的自己應該在19歲左右,平常管理著3個村。韓德育接到的第一個通知:籌一部分糧。“我那時候也不懂得什么叫籌糧,后來才知道讓集中一部分糧食。我挨家挨戶地做工作解釋,后來籌集了有一千斤糧食吧,我還記得是送到了臨沂城北的垛莊。”
1946年8月,韓德育參軍了,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在當時的濱海軍區服役。由于識字,且有做群眾工作的基礎,韓德育到了軍區司令部工作,做一些文書工作和生活服務。“我做工作很認真,大事小情都能處理明白,包括后來我做司務長的時候,就說要讓大家從吃不飽到吃上大包子。”韓德育回憶說,其實那個時候條件非常艱苦,即使是領導,一頓飯也只能吃兩個很小的饅頭,給大家發的鞋子根本顧不得大小,湊活著穿就好。
1954年10月,韓德育來到當時的泰安軍分區。后來,又以軍官的身份回到鄉里做文書工作。直到1960年,韓德育來到當時的樓德縣醫院工作,在這里,韓德育說自己仍然是不忘初心,一門心思想的就是為老百姓服務,為醫院發展建設服務。
剛到醫院的時候,韓德育看著那里簡陋的條件,內心非常不安。為了讓醫院硬件達標,他跑前跑后,沒有水,就打井;沒有電,就去電廠反映拉線。“沒有電,汽燈點不著,手術都沒法做。”就這樣,在韓德育的努力下,醫院有了水有了電,還配置了兩臺先進的醫療設備。
1970年8月,山東醫學院與山東中醫學院合二為一,稱為山東醫學院,由濟南遷往新泰縣樓德鎮辦學。1974年8月,山東省委決定在樓德建立山東醫學院樓德分院,韓德育一直參與著其中的建設。
1987年,韓德育退休了,沂水河邊上的小小少年,經歷了參軍、工作后沉淀下一顆富饒的內心。
在韓德育的桌子上,“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整齊地擺放著。他是抗日戰爭的參與者,也是新中國成立的見證者。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韓德育的內心非常激動,眼看到了國慶節,他便讓孩子們給買回一面小國旗,粘在墻壁上,一抬頭,便能看到曾經的歲月……(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