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微信公眾號
2019-10-14 08:50:10
“如果沒有辦法預測
將來有什么機遇在等著你
那就憑借自己的本能
堅持走下來
才會有后來的故事”
1969~1979年
陳平原將他的個人命運
寄托在風起云涌的時代浪潮中
#新青年演講#
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節目
讓我們一起走進
高考恢復后首批考生陳平原的故事
《那年高考日》
文字實錄 陳平原
第一批七七、七八級高考出來的知青,大體上都是在插隊或者是下鄉的時候,沒有完全放棄學習。還能夠繼續堅持讀書的這一批人,才有可能借助參加高考這個機會,實現自己的大學夢想。
1977年10月21號公開報道了以后,我才知道可以參加高考,而且自愿報名,心情當然很激動了。因為已經11年沒有考試上大學的機會,如今終于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山村。
當年的作文題目是各個省自己命題的。我在廣東,廣東的作文題是《大治之年氣象新》,因為我自己明白,我是語文老師,所以我的作文肯定是中規中矩的,不是很有才華,但是沒有毛病。
日后雖然登上《人民日報》,還經常有年輕一輩覺得很好笑,去查一下,拿出來看一看。他告訴我說:“老師,您那文章也能考上大學?”但是他忘記了,那是第一次有這樣子的考試機會,而且沒有復習題目,沒有復習資料,什么都沒有,就這么上考場。所以,鄉村生活沒有完全耽誤我的文學夢想。
所有對大學生活的回憶都偏向于戲劇化,其實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念過大學的人都知道,我們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很枯燥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苦讀中度過的。
我們七七、七八級大學生年齡大,希望搶時間,課余還會請老師補課。還有,我們恰逢思想解放運動。我們七七級是1978年3月份開學,然后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接著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所以,七七、七八級的學生面臨著整個國家思想意識形態的大轉型。在各個大學里面,中文系都扮演了比較積極的先鋒角色,就是辦雜志。像我在中山大學,參加辦《紅豆》等這類的工作,這是校園生活留下來的一些印記。
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恢復高考,我和我的同代人沒辦法做出更好的成績。所以,這一代人大部分日后的發展都不錯。這個位置本身是時代給的。
我是1969年的10月份,初中畢業以后,到廣東潮安一個山村里面去插隊,到今年剛好50年。在鄉下插隊8年多,到1977年參加高考又上了大學。這8年多里面,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當老師,就是在山村里面教小學和初中。
知青最大的特點其實是看不到出路。在山村里面,未來預想不到。所以,經歷過知青生活的人,大體上有生命中有一種韌勁。在那個特定的年代里,后面的人很難理解,不是你想走就能走的,必須有這個機會,我才可能走出來。
不能說每個人都因為高考而改變命運,但是高考作為選拔人才的一個手段,確實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某種意義上,今天的高考和40多年前的高考已經大不一樣了。
今天,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從以前的精英教育變成了大眾教育。對普通百姓來說,其實今天的中國,大部分人衣食是沒有問題的,供孩子讀書也是沒有問題的。真正因為家庭生活非常困難而沒辦法完成學業的,數量已經變得很少了。今天的高考,絕大部分人都能考得上,只是考什么樣的大學的區別。
多讀書、多走路、多做事,這是我應該做、希望做但是沒有做得很好的。坦白說,50年前我下鄉的時候,沒想到后來能發展到這樣。在山村里面苦讀的時候,其實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本能。
閱讀,是我的一種本能。我不能夠想象,將來會有一天,能有那樣的機會,能有那樣的舞臺。我相信我的很多同代人都是這樣的,當初并不能意識到,將來會有什么樣的變化,能走到哪一步,時代會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都是出乎我們想象的。
所以,對于年輕人來說,其實青春年華稍縱即逝,一下子就過去了。而在沒有辦法預測將來有什么樣的好機遇在等著你的時候,就憑借自己的本能,堅持走下來,才會有后來一系列的故事。
1978年4月7日
一篇高考作文
讓他成為當時的“網紅”
而在一年前
這名下鄉知青
眼中還充滿了迷惘
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
一次改變命運的決定
1977年12月23日
寒冬里的一天
他和570萬考生一起
走進久違的考場
對知識的渴求
驅散了前途未卜的苦悶
成為他青春最深刻的回憶
這種韌勁
貫穿了他的人生
像夜幕中的雙眼一樣明亮
70年
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
高考改寫著幾代人的命運
給予了更多人實現夢想的機會
70年
大浪淘沙,沉者為金
時代的變化總是瞬息萬變
但總有人能抓住機遇施展拳腳
70年
是一個人生命的長度
韶華易逝,莫負流年
在最好的時代,我們大有可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