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
2019-10-26 17:12:10
【來自國新辦新聞發(fā)布會的報道】
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 訾謙
如今,“復興號”馳騁,高鐵網絡挺進大草原、大沙漠,飛速發(fā)展的中國高鐵,已成為一張閃亮的“國家名片”。這背后,是無數鐵路科技工作者在執(zhí)著堅守、默默奉獻。10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5位一線科技工作者圍繞“中國高鐵科技創(chuàng)新”與中外記者進行了交流。
高鐵研究就像一場接力跑
“我拿的這款動車組模型,網友親切地稱之為‘飛龍’,它的外觀造型取自傳統(tǒng)中國龍的元素,身上披著紅飄帶,非常漂亮。”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機車車輛研究所副所長張波一邊展示手里的模型,一邊向記者們介紹。
張波表示,無論是在試驗階段,還是在運營階段,“復興號”都表現出優(yōu)秀的性能,不少旅客出門首選“復興號”。目前,中國鐵路已經裝備的“復興號”數量超過560組,正在向系列化、智能化以及品牌化方向發(fā)展。
“高速列車是巨大且復雜的系統(tǒng),需要不斷進行探索和積累,就像一場接力跑,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續(xù)努力。”張波說,我國對高速列車的研究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正是因為整個行業(yè)在這方面有深厚的積淀,“復興號”的研發(fā)創(chuàng)新才能在一個較好的基礎上順利開展。
“復興號”的成功,是中國高鐵發(fā)展的一個縮影。除此之外,我國在鐵路勘察設計、列車運行控制系統(tǒng)研究、鐵路客票系統(tǒng)研發(fā)等方面也取得了長足進步。
王長進是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兼工程實驗室主任,他從事鐵路勘察設計工作已有33年了,親眼見證了我國鐵路勘察設計工作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最常用的鐵路勘測手段是使用經緯儀、大板尺進行手工測圖,效率很低,一個小組五六個人一天也測不了兩公里。”王長進說,現在我國已經開始使用北斗衛(wèi)星進行控制測量,用國產高分衛(wèi)星進行遙感和測圖,用機載激光雷達和無人機進行地形測繪,效率提高了幾十倍。
“如果說線路是高鐵的骨架,那么,列車運行控制系統(tǒng)就是高鐵的大腦和神經系統(tǒng),是列車運行安全的守護神。”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工電部信號專業(yè)主管莫志松說,近20年來,我國高鐵列控系統(tǒng)經歷了從設備進口到中外聯(lián)合設計,再到完全自主創(chuàng)新的3個階段。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電子所首席研究員、12306技術部主任單杏花從事鐵路客票系統(tǒng)研發(fā)工作已有23年,見證了我國從鐵路手工售票轉向計算機售票、從車站獨立售票轉向全國聯(lián)網售票、從傳統(tǒng)線下窗口售票轉為12306互聯(lián)網線上售票的“售票之變”。她表示,如今,12306售票系統(tǒng)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票務交易系統(tǒng),運行越來越穩(wěn)定,功能越來越豐富。
“1991年,我考上大學,第一次坐火車出遠門,在火車站排了一天一夜的隊才買到第三天的火車票,那時候買票難,出行也難。”單杏花說,旅客的需求是技術創(chuàng)新最大的動力,12306售票系統(tǒng)的發(fā)展,讓“通宵達旦排長隊購票”之痛徹底成為歷史。
靠自己去探索去解決難題
中國高鐵走過了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從跟跑到領跑的過程,在科技創(chuàng)新方面遇到了很多挑戰(zhàn),也攻克了很多難關。
回憶起技術創(chuàng)新時的困難,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工程三部部長兼京雄高鐵建設指揮部指揮長楊斌感慨地說,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有著軟土、黃土、季節(jié)性凍土、巖溶、戈壁等復雜地質,還有高溫、高寒等復雜氣候條件。這些都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復雜建設場景。
“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怎么辦?只能靠自主創(chuàng)新,靠我們自己去探索、去解決難題。”楊斌說,這些年來,我國堅持自主創(chuàng)新,以重大工程為平臺,通過科技攻關來解決技術難題,構建了覆蓋面全、不同速度等級的中國高鐵設計、建造和驗收的建設標準和技術體系。
張波介紹,牽引傳動系統(tǒng)負責為動車組高速運行提供強大動力,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全面掌握了這項技術。“我們在做‘復興號’的時候,就想著要讓‘復興號’擁有‘中國心’,所以研發(fā)團隊立足自主,最終軟件硬件都實現了完全自主化。”
未來高鐵將變得更綠色更智能
科技日新月異,中國高鐵也會飛速發(fā)展,給人們帶來更多驚喜。
“未來,高鐵列車的發(fā)展方向應該是更節(jié)能、更綠色、更智能。”張波說,新技術、新材料、新器件、新結構將不斷采用,鐵路科技與數字化技術進一步深度融合,列車重量和阻力將不斷降低,列車噪音等會進一步減少,列車也將具備自感知、自診斷、自適應、自修復能力,變得更加智能。
王長進認為,高鐵建設一定會實現“數字孿生”,就是要依據三維設計信息模型來指導施工,有效降低成本,同時提高安全系數,為將來的運維提供極大便利。
“中國高鐵將在智能和綠色的快車道上繼續(xù)領跑。”楊斌說,未來高鐵建設主要有兩個發(fā)展方向:一是智能建造,即鐵路建設將與數字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實現信息的共享和互聯(lián);二是綠色環(huán)保,要擴大對環(huán)保節(jié)能材料及新技術的應用。
單杏花表示,未來的高鐵應更加便捷、更加舒適、更加溫馨。今后要不斷結合鐵路運輸場景去開展鐵路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研發(fā)全渠道售票服務功能,讓旅客購票更方便。
《光明日報》( 2019年10月26日 03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