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19-11-26 17:18:11
“燕山雪花大如席”,在詩人眼里,漫天飛舞的雪花,浪漫而富有詩意。對于科學家而言,研究雪,這項事業卻是相當寂寞的。在靜臥于天山深處的中科院天山積雪雪崩研究站,幾代科研人員已經堅守了50多年。
選址
我國的雪崩研究是應保障山區公路安全的需求而起步的。為了這樣的使命,老一輩科學家在工作站建站選址時,就將科研需求置于首位。
近日,記者跟隨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同志,來到中哈邊境新源縣,沿天山山脈西段一路盤桓而上,在海拔1700多米的天山深處一個峽谷里,全國唯一的雪崩觀測站——中科院天山積雪雪崩研究站展現在眼前。幾個人,一條狗,幾十平方米的平房,屋內簡單的生活用品,屋外布置著各種觀測儀器。面朝幾座皚皚雪峰,鞏乃斯河從屋旁流過,這就是研究人員的生活工作場所。這里冬季降雪頻繁,雪期大于150天,以研究站為原點,上下12公里,都是雪崩危害地段。
對于這樣的選址,雪崩研究站站長李蘭海的介紹里充滿了敬意:前輩們不懼危險,將站址選在了雪崩最頻繁的峽谷里。這里是野外觀測和研究雪崩的絕佳地段。在這種人煙稀少的地方,為了便于工作,將生活環境置于危險之中,體現了老一輩科學家一切為了科學的無私奉獻精神。
研究
人們說,一沙一世界,那么一粒雪花的世界呢?
在雪崩研究博士郝建盛展示的微鏡頭里,一粒雪花的形狀可以變幻出2萬多種不同形態。在站里掛著的用打印紙打出的部分雪花圖片里,雖然沒有經過任何藝術加工,但那種大自然賦予的質樸美,百變而奇幻,讓人心曠神怡,一粒雪花真是一個美不勝收的世界。
科學家研究雪,發現美,更帶來人類對自然認識的提升。這些不同形狀的雪花,是不同氣候、溫度與濕度帶來的結果。那么,在什么樣的溫度、濕度與壓力條件下,容易形成雪崩災害呢?科學家就是要捕捉這樣的規律。
1967年,為了保證翻越天山南北疆的公路全年暢通,我國成立了天山公路雪害防治工作隊,專門研究雪崩形成的機制和防治辦法。隨后又成立了天山積雪與雪崩研究站。研究手段也從最初的靠肉眼觀測,自制各種科研設備,到今天有了雪崩沖擊力測量儀、雪層溫度熱流測量儀、水質分析儀、積雪特征儀。此外,還建立了雪害防治工程試驗場、雪崩沖擊力試驗溝槽和雪化學實驗室等。
研究人員指著對面山上的溝槽和堆砌的土丘告訴記者,有了這些措施,工作站現在很安全,當重達幾噸的雪團滑落下來時,這些設施可以起到減速的作用,并讓雪團順著導雪槽沖到河里去。觀測場的各種設備和探頭可以自動測量雪崩的沖擊力,記錄雪崩的速度、壓力等數據,還原雪崩的發生發展過程,通過雪崩發生機理分析,揭示氣溫變化與雪崩集中發生的關系,為雪害預防治理提供技術保障。
堅守
研究雪崩肯定是一件吃苦的事。但在雪崩站里,從站長到研究人員,說得最多的是,和前輩比起來,從生活到工作,現在的條件不知好了多少。
這個站的工作團隊不到10人,有博士3人。工作站離縣城有120公里,方圓三四公里沒有居民。在現代生活中,手機已相當于一個重要器官,沒有信號是很難受的。記者乘坐的車在進入研究站前幾公里就沒了信號,問工作人員的感受,他們笑著說,到了工作站,手機就當音樂播放器使用了。
經年累月的觀測和試驗,他們的工作顯現了成果。以前,繁忙的218國道公路避免雪崩災害的辦法就一個——封路。現在,他們弄清了分布的300多個雪崩易發點,并根據情況設計擋雪方案,在山脊處和國道拐彎處架設擋雪板。現在,連通南北疆的這條國道再沒有因雪崩中斷過。
站長李蘭海幾年前來這里時,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他坦言,真沒想到會有這么艱苦。缺人、缺設備、缺經費,還有寂寞,有時好想找個人說說話。“但坐在河邊,想著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干些想干的事,人被夢想激勵著,就會對自己說,沒有人來打擾我的夢,孤獨對我來說沒什么。”他現在最想做的事,就是建立一個在世界上有影響力、有話語權的積雪雪崩研究站。李蘭海還想建一個雪的科普館,他說:“雪是有生命的,我們可以講雪的故事給公眾聽,特別是給少年兒童聽,讓他們玩雪、懂雪,激發探究雪的熱情,從而更加熱愛科學。” 【編輯:李玉素】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