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2019-11-28 22:53:11
睡前聊一會,夢中有世界。各位聽眾,晚上好。昨天凌晨,年僅35歲的藝人高以翔在錄制一檔綜藝節目時,因心源性猝死不幸離世。一場甚至來不及告別的意外,讓粉絲心痛不已,更令公眾不由警覺:這樣的悲劇距離我們到底有多遠?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生命是一個自然演變的過程,是健康與疾病較量、生機與衰老抗衡的結果。然而,“心源性猝死”等問題卻讓生命長河戛然而止。深夜錄節目的演員前一刻還在奮力奔跑,熬夜寫稿子的老編輯倒下時外套還搭在椅背上,通宵隨時待命的醫生離世前還在查尋病房,如今“猝死”已經成為瞬間奪去人類生命的可怕殺手。一方面,心源性猝死的人群正在以中老年人向年輕人過渡,有臨床調查顯示,近幾年心臟病患者至少“年輕了”10歲。另一方面,因沒有得到急救而失去生命的人不在少數,暴露出急救素養不足和急救設施匱乏的問題。可以說,“猝死”不僅是苦苦待解的醫學難題,也是聞之色變的社會話題。
有人說,沒有猝死的高危行業,只有猝死的高危生活方式。對于這么一句“大實話”,不少人都“心有戚戚焉”。盡管心源性猝死的準確成因尚無定論,但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長期壓抑或疲憊的情緒狀態,都有可能成為釀成悲劇的“最后一根稻草”。比如熬夜、抽煙、酗酒、肥胖,再比如暴飲暴食、過度勞累、缺乏運動、超量運動,很多人都能從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生活的樣子。更不必說,成長壓力、工作壓力、房貸壓力、養娃養老壓力……成年人的世界里哪有容易二字。正因如此,猝死的話題看似遙遠,實際上卻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的隱憂。每當相關新聞出現時,都會伴隨著一波對不健康生活方式、工作節奏的反思,對生活情緒和壓力的釋放,以及對急救不普及不完善的吐槽。
盡管“猝”不及防,卻不應該防不勝防。在心臟驟停時及時進行搶救仍然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最有效方式。然而,在節奏快、壓力大的現代社會,人們的健康意識與日俱增,但必要的急救知識和技能卻相對滯后。例如,在“黃金四分鐘”里進行AED除顫和心肺復蘇的方法鮮為人知,一些公共場所的AED也淪為“擺設”。實際上,從學校課堂到社會科普,零星的急救知識培訓雖然不時出現,但“急救荒”的現狀依然沒有得到改善。在全社會都在講究生存有保障、生活有品位、生命有意義的時候,更要上緊生命安全這根弦。一次次的生命悲劇,除了照見應急救護的一塊塊短板,關鍵是“然后呢?”
相比“不會救”,“不敢救”更是一個現實問題。不久前,兩名醫生在飛機上為生病乘客“吸尿”的故事令人感動,但“有驚無險”的情況畢竟還是少數。倘若意外發生時沒有遇到醫護人員,又該何去何從?實際情況是,在目前除了醫護人員、擁有急救員證的專業人員外,參與陌生人搶救導致意外需要自行承擔后果,這在很大程度上把救人對象限定在了醫生和熟人。如果說急救設施短缺、急救知識不足是“不會救”的直接原因,那么急救法律缺失、責任界定模糊就是“不敢救”的深層土壤。面對這一空白,深圳、杭州、上海等地正在探索實施針對性舉措,以期消除應急救護的現實困境,讓更多人敢于“出手相助”。
生命沒有如果,人生不可重來。泅渡生命之河,既要善于“自救”,也要便于“他救”。這是珍愛生命的主動作為,也是杜絕悲劇的合力守護。
這正是:“猝死”成隱憂,醫護何處求?自救又他救,生命長河流。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