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青年報
2019-12-06 10:10:12
超千家上市公司買理財產品1.2萬億
規模相比去年有所減少 業內人士:募資應用于主業
據最新不完全統計,今年兩市共有1115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累計數為18455只,累計金額達1.2萬億。
不過相比2018年,購買理財的上市公司數量以及購買金額都有所減少。截至2018年年底,已有超過1300家上市公司投身“理財大軍”中,理財規模達1.79萬億,認購金額逐年攀升。恒瑞等三公司購理財產品均超200億
截至11月7日,恒瑞醫藥、海螺水泥、渤海輪渡、歐普照明、養元飲品、南山鋁業、海信電器、北汽藍谷、南鋼股份等公司,紛紛耗資上百億資金,購買了不同種類的理財產品。其中,包括恒瑞醫藥、海螺水泥、渤海輪渡今年以來分別認購了214億、210億、202億理財產品,位居榜單前三。
恒瑞醫藥今年以來認購了219只理財產品,合計規模達214億元,位列今年上市公司“理財王”,銀行理財產品和結構性存款認購規模分別為147.25億元和67.25億元,理財期限從5天到373天。其中,交通銀行和中國銀行分別攬下恒瑞醫藥理財規模的54.8億元和49.4億元,占比近半,剩下10家銀行分食約110億元份額。“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后,其權益類理財產品預計會有較大發展空間,可以利用母行的渠道優勢,從而為上市公司理財提供更優質服務。”郵儲銀行戰略發展部副研究員婁飛鵬表示。
海螺水泥也熱衷于理財,今年共有210億資金用于理財。除了大手筆理財投資,該公司還勇于嘗試新的理財方式。10月14日,海螺水泥公告,擬將40億元自有資金用于購買首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公司的“鵬鑫”封閉式理財產品,理財期限為273天。海螺水泥此次嘗試,或是目前上市公司投資銀行理財產品的“頭啖湯”。
渤海輪渡今年購買了202億理財產品,涉及397只理財產品,到期實現收益僅約800萬。不過,從財務數據上看,渤海輪渡并不“富裕”。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該公司凈資產33.17億元、凈利潤3.44億元、經營現金流量凈額4.41億元、貨幣資金7.75億元,這也意味著公司貨幣資金用于理財的周轉率在前三季度已超過2606%,公司主業似乎從航運成為了理財。
北京青年報記者發現,渤海輪渡在2017年便已認購理財產品110只,累積理財金額超過72億;2018年交易108次,累積理財金額超過85億。3年來,渤海輪渡累積理財交易615次,交易金額累積359.72億,累積收益僅5000余萬。
16家科創板參與理財
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中出現了科創板新貴的身影。目前已有16家科創板公司發布了參與理財的公告,其公告顯示資金多來源于超募資金,也有一部分為自有資金。
以熱景生物為例,該公司在10月23日公告,為提高募集資金使用效率,合理利用閑置募集資金,擬使用額度不超過2.5億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用于購買流動性好、安全性高的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包括結構性存款、協定存款、通知存款、定期存款、大額存單等)。
中國通號在科創板上市一個月后便公告,擬使用額度不超過人民幣40億元(包含數)的暫時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容百科技在科創板凈募集11億資金不到兩個星期后,董事會就決定拿出8億認購理財產品。方邦股份更是在募資9.79億元資金后,就擬使用額度不超過9億元的暫時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此前,其招股書披露,上述募集資金擬投資于三大項目中:撓性覆銅板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屏蔽膜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和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專家:上市公司募資應投資實體經濟
隨著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連續19個月下降,更高收益的信托和私募產品,正在逐漸成為越來越多上市公司的“新寵”。
截至11月7日,超過80家上市公司在今年進行了信托理財,總規模近200億元。歷史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選擇認購信托產品的上市公司僅52家,2018年則有89家上市公司進行了信托理財。
不過,高收益顯然意味著高風險。在金融“去杠桿、強監管”政策下,一方面企業再融資困難、資金面緊張;另一方面剛性兌付被打破,加上之前大量發行的信托產品逐漸到期,各類逾期問題逐漸暴露。因此,上市公司“踩雷”理財產品的事件亦呈現頻發趨勢。
針對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仍然火爆的現象,深圳一家為上市公司提供過定制化理財產品的私募負責人對外界透露,“現在上市公司理財市場之所以還有這么大,一部分是因為當前經濟情況尚未反轉,部分上市公司的現金資本難以進行再投資,只能尋求一些安全的投資領域。另外,也有部分上市公司存在把投資理財用來提振業績的現象。”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不能否認,部分上市公司是從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出發,在監管規定之內,用自有資金或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但這種行為一旦形成一種‘氣候’,就不得不讓人擔心了。上市公司的募資原本是應該用于主業,投資實體經濟,若反其道行之,全部用于投資金融產品,這不僅會給外界造成‘不務正業’的印象,也會讓資金在金融領域空轉,對實體經濟是一種傷害。”
文/本報記者 劉慎良
【編輯:葉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