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行走黃河:東流入海 懸河安瀾寫新篇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2020-01-17 07:25:01

東流入海 懸河安瀾寫新篇(人民眼·行走黃河(下))

本報記者 李泓冰 姜 峰 王偉健 季覺蘇

引 子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黃河掙脫邙山峽谷束縛,奔流進華北平原,被河南、山東用蜿蜒長堤小心攏入胸懷。

行走華北平原,腳下踏著的泥土,往往源自黃土高原——它們隨黃河激流遷移而來,不斷抬升河床。黃河就這樣成了懸在華北平原頭頂的一“缸”水,令歷代黃河治理者焦首煎心。

從大禹治水到潘季馴“束水攻沙”,從“瓠子堵口”到把“河務、漕運”刻在宮廷的柱子上,中華民族始終在同黃河水旱災害作斗爭。

但是,長期以來,受生產力水平和社會制度的制約,再加上人為破壞,黃河屢治屢決的局面始終沒有根本改觀,黃河沿岸人民的美好愿望一直難以實現。

黃河真正安瀾,是新中國誕生之后。新中國70年無決口,20年不斷流,豫、魯地區生產總值全國前五居其二。黃河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建成,伏秋大汛歲歲安瀾,確保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新中國治黃史的這一奇跡篇章,是如何寫就的?

防患

永保安瀾是永恒的底線

河南的根脈在黃河、安危在黃河,一提黃河,河南人既愛又怕。開封市開封新區太平莊農婦李新愛,上世紀80年代初嫁進灘區,站在自家明亮的堂屋沖記者笑嚷:“早先那就是一條害河嘛!漫灘、跑水,從祖爺爺開始,這里哪家沒被它害過?現在不怕了,都想不起上次漫灘是啥時候。”

“河官”們可不敢掉以輕心。“泥沙淤積,導致河床不斷抬高,洪水雖小,水位卻高,洪水風險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脅。”在鄭州,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岳中明一語道破“害河”桀驁難馴的癥結。

開封城郊鐵牛村那尊怒目圓睜的明代鐵犀,500多年前由名臣于謙所鑄。然而,黃河照樣“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鐵犀就親歷了1855年銅瓦廂決口,目睹過黃河大改道后“百里不見炊煙起,唯有黃沙撲空城”的悲慘景象。

終于安瀾黃河的,是新中國。

鄭州花園口黃河堤防,有3條不同年代的洪水水位線——

1958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最大洪水,每秒達2.23萬立方米,相當于0.1秒就能灌滿一個標準游泳池。中央審慎研究后,最終決定不分洪。人民筑起的大堤,成功通過大考。

1996年,洪峰流量每秒7600立方米,可水位竟比1958年還高出0.91米。堤防巋然不動。

對付頑疾,標本兼治。方法就在第三條水位線——2010年,洪水流量與1996年接近,而水位卻降低1.57米!

主要原因歸功兩頭——

打壩綠化水土保持。黃土高原近20年平均每年攔減入黃泥沙4億多噸,減緩下游河床淤積抬高速度。

水利工程調水調沙。濟南濼口有個百歲水文站,站長萬鵬拿示意圖指點:2002年以來,小浪底等水庫聯合調度,19次調水調沙,將濼口斷面主河槽刷深1.82米。

水利人梳理了治黃“三板斧”:水土保持,“擒賊擒王”;調水調沙,“釜底抽薪”;整固堤防,“堅壁清野”。岳中明一字一頓:“永保安瀾是永恒的底線!”

在開封,地上懸河與開封鐵塔的對比明顯——河床最高處超過市區地平面10米以上,大堤跟著筑到15米,接近鐵塔高度的1/3。河、堤升高賽跑,鐵塔都“肝顫”。

開封第一河務局局長潘佳良,拉記者上了黑崗口——黃河大堤著名險工段。他指著腳下打著旋兒的河水說:“黃河是‘銅頭鐵尾豆腐腰’,而黑崗口就是豆腐腰里的豆腐腰。河道寬淺,河水漫流,易成橫河,急沖堤壩。就像醉酒司機駛上沒有行車線的大路,不撞爛才怪!”

整固黃河河防,如今有“雙保險”:堤內,壩、垛、護岸等85道工程,見招拆招、借力打力;堤外,將河道淤沙引出加固堤防,本來12米寬的大堤,有百米寬的“淤背”撐腰,內力猛增。

在黑崗口引黃閘,潘佳良感嘆:“咱開封人,離開黃河不能活!”全市灌溉、工業、生活、景觀用水都靠它。

在蘭考,“焦桐”郁郁蔥蔥。附近的銅瓦廂決口處,黃河最后“擺尾”,良田淪為鹽堿灘。趙垛樓村依然流傳著蘭考縣老書記焦裕祿的故事:他拿著一把鹽堿地改良后種出的莊稼問,“這是啥?”鄉親們不解,“這是糧食啊。”他高高一舉,“這是趙垛樓的干勁!”

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大堤歷經4次大規模改造;2001年小浪底水利樞紐建成,下游防洪標準從不足百年一遇陡然提高到千年一遇。

濟南黃河南岸,綿延12公里、2000余畝的銀杏林,如列陣的兵士,駐守大堤南側,成為河與城之間的網紅打卡地。

濟南黃河標準化堤防,2008年摘取“魯班獎”,與北京的國家體育場“鳥巢”、國家大劇院并列——這是人民治黃以來,第一個榮獲“魯班獎”的黃河防洪工程。

東平湖,黃河下游重要滯洪區。河湖間的樞紐石洼分洪閘,剛剛完成整修。“修武為止戈”,這是歲歲安瀾的保證。

遷安

不把歷史遺留問題再留給歷史,黃河灘區“拔窮根”

黃河下游有奇觀。大堤內河道寬廣,房舍林立、田連阡陌——下游灘區既是黃河滯洪沉沙的場所,也是190萬群眾賴以生存的家園,防洪運用和經濟發展矛盾長期存在,水患之苦讓灘區人很無奈。

一百年,三代人。河南范縣辛莊鄉毛樓村的三代村干部,為了與黃河和諧共處,竭盡全力,悲歡迥異。

記者輾轉尋到1999年行走黃河時采訪過的第一代村干部——90多歲的老黨員趙俊梅。這位解放戰爭時期的支前模范,不怕敵軍,卻怕水,“俺們沒用,不如年輕人啊!前半輩子都在逃水!”1958年那次洪水,村里八成房屋塌在河里。“恁多人,離了灘區,去哪兒過活?”人稠地少,河灘地要命也能救命。“水來了逃到堤外,水退了回來再種。”

毛樓村第二代村支書劉訓江,21年前就向記者指點過“避水連臺”的妙招:80年代,他帶村民抽出黃河淤沙、筑成避水高臺,6個“小毛樓”連成一片,臺基比洪水歷史最高水位高出兩米,再不怕漫灘。

“搬上‘避水連臺’,我才說上媳婦!”第三代村支書、51歲的王振灼說。年輕人外出務工,土地閑置,他組織村民流轉1000畝土地種蘋果、草莓,人均收入達1.7萬元。

王振灼現在操心的是,怎么為毛樓景區吸引更多游客——這里已是范縣黃河省級濕地公園的地界了。

曾經擔心說不上媳婦的,還有范縣張莊鄉前房村的房愛銀。

30年前,媒人要帶女方家人上門,“老宅收拾出一間婚房,可房梁是斷的。”房愛銀擔心“煮熟的鴨子飛了”,“找了根柱子頂住房梁,外面包了層塑料紙‘遮羞’,怕人家嫌咱窮。”

長期以來,灘區群眾生活在“抗洪—重建—抗洪”的惡性循環中,守著母親河過窮日子。黨和政府惦記著灘區百姓。2014年,黃河灘區遷建試點工程啟動——搬出來,才能徹底根治問題。

銅瓦廂決口,黃河北去,“幾”字形最后一橫向上彎去,“提筆”處的大拐彎,形成大面積灘區。封丘縣李莊鎮,有灘區村18個、人口4萬多,其中10個村被列入河南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首批試點,涉及5973戶2萬多人。

第一樁,錢從哪來?

“有各級統籌資金,群眾只需自籌1/5。”李莊鎮黨委書記陳明介紹,遷建新房,村民只掏3萬多元。

再一樁,地從哪來?

張莊鄉前房村、后房村等6個試點村,就近搬遷到堤外,安置占地522畝。6個村莊灘區復墾面積680畝,還新增耕地158畝,搬遷群眾回原村莊務農很方便。

第三樁,搬出來,能否穩得住?

雨污水分離、強弱電入地、垃圾分類……李莊新村已成城市社區,4萬村民“告別水患和貧困,一躍成為城里人”。

李莊新村有個占地1500畝的農民經濟特色園區,30棟12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建成,9家勞動密集型企業吸納安置就業3000余人。

2019年“雙11”當天,億德隆汽車用品公司在電商平臺賣出7萬多件汽車扶手箱。客服海夢亞來自李莊鎮竹崗村,在家門口上班,“一個月到手工資三四千元。”

黃河流到山東東平縣耿山口村。簽訂搬遷協議書那天,零點剛過,村民摸黑到村委會排隊。天亮前排了兩三百人的長龍。一天時間,全村783戶2300多人全部簽完協議。

丁禮芹老漢,被黃河逼得蓋了一輩子房、受了大半生罪。住進新社區,兩室一廳,中央空調、熱水設施全入戶,出門有電梯,食堂、超市一應俱全。“不搬出灘區,再有錢,也不敢想這樣的房子!”

“灘區是堅中之堅、難中之難、困中之困。推進灘區居民遷建,就是‘拔窮根’,決不把歷史遺留問題再留給歷史!”山東省省長龔正說,“目前27個外遷社區已有9個搬遷入住,28個新建村臺全部完成淤筑,99個舊村臺改造提升工程開工27個,力爭給灘區群眾一個‘穩穩的家’。”

房愛銀在遷建新社區擺了酒席,給兒子辦了喜事——這是新社區的第一場婚禮,社區有個響當當的名字:千安。

千安,遷安!

活水

做活水文章,答好生態題

二十八村,年過花甲的馬廣華,曾聽父輩講起過逃荒到黃河入海口的事。

以數字命名的村,在山東東營市墾利區多達29個。“1935年黃河決口,先人們遭災,打山東各地逃到海邊墾荒。從草窩棚、地窨子白手起家,后來成了村莊,村名索性挨個排。”

每個“數字”村,都有一部逃水辛酸史。

不過,黃河把泥沙裹挾到東營,在黃河三角洲淤出這片年輕的土地,也給受災群眾提供了避難所。

曾幾何時,馬廣華驚訝地發現,黃河三角洲病了。“水枯了,魚和鳥都沒了。”

那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黃河頻繁斷流,來水不足,“河水很難自流進濕地,河口三角洲面積萎縮、生態退化、生物多樣性衰減。”山東黃河河務局副局長王銀山告訴記者。

黃河三角洲有多重要?

采訪中,龔正如數家珍:面積5400平方公里,世界上暖溫帶保存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僅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有野生動物1627種。”

冬日,實地探訪黃河三角洲,徜徉濕地深處,驚起一灘鷗鷺。

全球共15種鶴,這里有7種;亞洲有3種天鵝,這里全都有;世界上9條候鳥遷徙路線,這里占了兩條。

走進黃河入海前最后一座水文站利津站,副站長劉夙睿不時念叨“斷流不斷流,就看利津站”的口頭禪。1972年至1999年,利津站有22年斷流,斷流年份不斷增加、次數不斷增多、時間不斷延長。“1997年,斷流長達226天!”

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危及沿黃城鄉生活用水、農業灌溉。

解鈴還須系鈴人。

除了氣候因素,沿黃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是斷流主要原因。

1999年,黃委會正式對黃河水量實行統一調度,黃河干流再未斷流。2008年起,水利部門利用調水調沙,先后進行了8次濕地生態補水,為三角洲補充黃河水近1.5億立方米。

水活了,生態得救了。“距河岸4公里范圍內,地下水位提高幅度最大達0.65米。”王銀山介紹,“黃河三角洲鳥類由前些年的187種,增加到384種,翻了一番!”

救活的不僅是生態。

“趵突泉又停噴了”,泉城濟南一度焦心不已。

山東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的13%。而在用水高峰期,濟南一天的城市生活用水,就能“喝”掉2/3個大明湖。

泉城大膽決定:停止開采地下水。

喝啥?通過統籌調度,2000年以來,興建鵲山水庫和玉清湖水庫引來了黃河水。“水庫建成,趵突泉再也沒停過噴涌,市區生活用水八成都解決了。”玉清湖水庫管理處副主任張桂軍很欣慰。

濟西國家濕地公園也“活”了,6000多畝水域匯集了黃河、山區水、地下水等水系資源,成了城市綠肺。

黃河奪了濟水故道,逼得濟南城“改籍”。而今做活水文章,這“戶口本”改得值!

蝶變

找準新定位,奏響高質量發展的黃河大合唱

黃河下游的豫魯兩省,人口和經濟體量超大。缺水,成了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下游在思索。

河南省發改委主任何雄剛從黃河上游調研高效節水灌溉農業回來,“人家寧夏,完善節水定額標準體系等10項措施,年引水量比最高年份縮減超過1/4。”

河南發力了。“再不能高耗能高耗水,下決心調整產業結構。”何雄說,“像電解鋁、煤炭、化工,現在工業占比不到40%,10年前還70%呢!”

轉型,瞄準新的經濟形態。

“米”字交通網,中心在鄭州。隨著國家級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落地,當地正拉出一條“空中絲路”。

一早,記者走進鄭州機場西貨站。來自澳大利亞的金槍魚落地一個多小時,便完成清關和理貨程序。“北京的食客今晚就能享口福了。”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鄭福林,對以秒計時的電子通關速度頗為自信。

物暢其流,資金、產業紛至沓來。

航空港智能終端產業園,一棟棟灰色建筑聚集了200多家手機配套企業。“全年手機產值能達3000億元。”鄭福林說。

省會鄭州越跑越快,洛陽、開封兩座古城可跟得上?

拖拉機也有“黑科技”。洛陽,一臺沒有駕駛艙的拖拉機正翻出新泥——在新中國第一臺拖拉機的誕生地,無人駕駛農機的“洛陽創造”,已躋身世界前列。

七盛角,仿宋街區新巧的文創產品,刷新了記者的開封印象。優化營商環境,率先推出“二十二證合一”,新入駐企業近5000家,開封跑出加速度。26年前,“開封何時能‘開封’”的媒體之問,讓開封人意識到,唯有創新和改革,才是破解“開封”的金鑰匙。

第三次創業,80后楊紀彬笑了。

20年前,他跟著老鄉上北京服裝廠打工,“5天接不到活兒,3天只吃過幾碗泡面”。生在豫魯交界的河南臺前縣,被黃河和金堤河夾著,“不出去受苦,只能在家受窮”。

攢了點錢,楊紀彬前兩次創業做服裝代工,均以失敗告終。回到家鄉,他第三次辦廠,“就是不死心!”在政府引導下,吸納鄉親家門口就業,蓋起兩間廠房,還創了童裝品牌,“2019年發出工資100多萬元,三成員工是貧困戶。”

一個個楊紀彬,為臺前縣“無中生有”,創出羽絨制品、機動車零部件加工等嶄新產業與“敢闖前臺”的精氣神。

上接京津冀,下連長三角,迎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后,齊魯大地新舊動能轉換、鄉村振興、海洋強省建設等一系列動作加速了。

黃委會也在思索。從單一治水,到“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如何輸送發展活水、順應人民期盼?岳中明表示,“要在歷史長河中找準新定位。”

百川匯流,長河入海。站在行程終點,俯仰萬里征途,屬于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已然奏響……

(本報記者李棟參與采寫)

[責任編輯:楊凡、單提詞]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什么是中國人的家?

什么是中國人的家?甲骨文里家的字形是屋里養了一頭豬豬是繁殖力旺盛的動物對古人來說家里養豬表示食物富足蓄養生豬正是定居生活的標志后來...[詳細]
人民日報微信公號 2020-01-17

2019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處分58.7萬人 省部級干部41人

中新網客戶端1月17日電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消息,2019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接受信訪舉報329.4萬件次,處置問題線索170.5萬件,談話函...[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0-01-17

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港 天津港緊盯“綠色智慧”強起來

天津港 緊盯“綠色智慧”強起來。一年來,天津港人志在萬里,勇攀高峰,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730萬標準箱,同比增長8.1%;新一代智能集裝箱碼...[詳細]
經濟日報 2020-01-17

動力越來越足成果越來越多 中緬務實合作釋放惠民紅利

新年伊始,中國和緬甸很快將以高規格啟動兩國建交7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電力基建增加動力。2019年11月5日,中國電建海投公司與緬甸電力公司...[詳細]
經濟日報 2020-01-17

信貸結構優化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不斷增強

從央行最新發布的數據看,核心金融數據整體向好,融資和信貸結構不斷優化,企業中長期貸款企穩回升,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中國人民銀行...[詳細]
經濟日報 2020-01-17

人造肉餃子什么味? 美媒關注中國人造肉初創企業

美媒稱,以植物作為主要成分的肉類替代品的興起,改變了美國各地餐館和快餐連鎖店的菜單。對于喜歡吃油炸食品和加工肉類的美國消費者來說,...[詳細]
參考消息網 2020-01-17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