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20-03-02 12:03:03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2日訊 從2月中旬開始,在國家法律政策的允許下,我國開始陸續進行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2月28日,世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報告公布。
《報告》結果提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為特征的炎性反應,肺部纖維化及實變沒有SARS導致的病變嚴重,而滲出性反應較SARS明顯,對于心肌及心外膜、腎臟、脾臟、消化道器官、腦部是否存在與病毒感染相關的損害表現有待進一步研究。
央視新聞記者專訪了主持這次遺體解剖的劉良教授,這份報告中包含了哪些重要信息?這次解剖過程又有哪些特殊之處?
劉良教授表示,從目前的病理結果看,一些死者的肺部切面上,能看到有黏液性的分泌物,他認為這是臨床治療需要警惕的地方。
劉良介紹,新冠肺炎患者出現的癥狀不像我們平常的感冒、病毒感染引起的流清鼻涕等癥狀,解剖發現這些患者肺部的分泌物是黏稠的,而且在較深的氣道里。如果在早期沒有發現、不去針對性地做處理的話,治療可能會起反作用。此外,劉良介紹,正常的肺含氣,握上去感覺像海綿,但感染新冠病毒的肺一摸就感覺它已經實變了,肺里面被別的東西取代了。
劉良從事法醫工作已經30多年,他親自檢案數千次,其中不乏疑難、典型和重案要案。17年前,劉良曾對SARS逝者做過遺體解剖。1月24日,劉良代表團隊向湖北省政府提交了緊急報告,強調了尸檢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記者:醫生和病毒在打仗,如果不進行遺體解剖,意味著這個俘虜可能我們永遠抓不回來?
劉良:對,基本上是盲打。
湖北省衛健委同意劉良和他的團隊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尸檢,但病理解剖所需的場地很難落實。醫院的手術室是相對穩妥的選擇,但當時武漢的醫療資源嚴重不足,而且一旦醫院接受了這個任務,還需要承擔征求病人家屬是否愿意捐獻遺體的工作。因此,尋找醫院的進展并不順利。劉良在焦急中等待,“很著急,早一天知道病變對臨床治療非常有價值。”
劉良:我曾經跟團隊說過一段話,在世界級大災之前,我們不幸也有幸地遇到這段經歷。如果我們不在里面起點作用的話,我們真是羞愧。
劉良不斷地通過媒體發聲,呼吁盡早開展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工作。2月15日,武漢金銀潭醫院的張定宇院長同意安排一間負壓手術室用作遺體解剖。
手術前 鞠躬時間特別長
2月15日晚上9點左右,金銀潭醫院一位新冠肺炎逝者家屬同意將遺體捐獻出來,供劉良團隊解剖使用。
2月16日凌晨1點左右,在做好層層防護后,劉良團隊9人進入手術室,59歲的劉良是遺體解剖的主刀。
記者:第一步怎么做?
劉良:我們先給他鞠躬,這是規矩,也特別對這個人。他能把自己遺體捐出來,貢獻很大,我們對他鞠躬的時間特別長。他們為人類健康,為子孫后代,為我們未來作出了貢獻。
“我們相當于在核輻射最核心的地方”
這是全世界第一例新冠肺炎逝者的遺體解剖。呼吸道傳染病人的搶救中,僅僅是氣管切割都會導致大量病毒噴出,而尸檢需要打開的面積和部位比氣管切割要多出很多,劉良形容“這個是很冒險的事情。”
在進行解剖之前,劉良和團隊策劃了多種方案。起初由于老人是疾病的易感染人群,團隊決定讓年輕人上,年紀大的醫生當助手在旁邊進行指揮。但真正解剖時,還是選擇讓年齡大的醫生做。
記者:為什么要改主意?
劉良:畢竟他們沒有經驗,萬一出什么事了,那只能就往里面沖。面對恐慌,還是先要保護其他人。
由于病房中空氣不流通,并且不清楚遺體暴露會有多大濃度的病毒散發出來。時間越久,暴露出來的病毒濃度越大。
記者:您恐懼嗎?劉良:恐懼,沒有人做過新冠肺炎逝者解剖,我們在里面時間不能待太長。一是里面空氣很悶,第二個你不知道遺體會有多少病毒散發出來,時間越久暴露出來的濃度越大。我們相當于在核輻射最核心地方。
從2月16日凌晨一點半開始,遺體解剖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直至凌晨三點五十分結束。而平時做一例解剖,只需要一個小時甚至幾十分鐘。
記者:這次時間長的原因是什么?
劉良:一是首次,要謹慎小心。第二個,在里面確實很難受,像高原反應一樣缺氧,縫一針就大喘氣。
迄今為止,中國累計對12具新冠肺炎逝者的遺體進行了病理檢驗方向的解剖工作,其中9例由劉良團隊完成。在劉良看來,法醫其實就是翻譯。遺體不會說話,法醫要做的就是把死者的語言翻譯給不懂的人聽。出乎劉良意料的是,這些天,幾乎每天都會有新冠肺炎逝者本人和家屬志愿捐獻遺體,這讓劉良非常感動。“非常感謝他們,真正有難時,大家還是愿意奉獻自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