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0-03-07 05:10:03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種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屬性,有針對性地發揮其作用。有些非遺項目應按下“暫停鍵”,有些非遺項目則需因勢利導開啟“快進”模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與表現形式。如何在加強保護與傳承的同時,發揮非遺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值得思考和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體現為各民族長期生產生活的傳承實踐成果。在多年保護工作中,按照項目不同屬性梳理形成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共十大類別。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應根據不同類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屬性,有針對性地發揮其作用。有些非遺項目應按下“暫停鍵”,有些非遺項目則需要因勢利導開啟“快進”模式。
應當暫停人流聚集性非遺項目的集中展示展演等活動。此類項目主要涉及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游藝與雜技類項目的集聚性活動和展示展演等環節。以春節為例,作為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慶紀念日,春節涉及的相關活動內容廣泛,是各類集聚性活動集中進行的時期。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的傳統戲劇有集中展演的習俗,陜西腰鼓、山東快板等非遺項目在展演過程中也容易造成人流聚集,上述非遺項目不符合防疫工作的總體要求,都按下了“暫停鍵”。在嚴峻疫情面前,相關活動都已自覺停止,有效阻斷了疫情傳播。
暫停不意味停滯,也不代表某些項目的絕對停止。昆曲、京劇等傳統演藝類項目可以改變原有的劇院演出形式,通過網絡媒體進行直播。
傳承人單獨進行的項目傳承活動可以進入“快進模式”。在我國,中國書法、篆刻、曲藝類相關項目具有廣泛群眾基礎。此類項目屬于個人研習創作類,能夠陶冶情操,提升審美情趣。抗疫期間,傳承人通過網絡媒體傳播的方式,進行非遺項目的傳承示范,進一步強化了保護研究,提升了項目保護水平。
相關非遺單位和個人也以實際行動投入到抗擊疫情中。如,中國藝術研究院積極開展與防疫抗疫相關主題的創作,其中涉及國畫、書法、篆刻等多種形式,通過新媒體平臺得到傳播,老少咸宜。吉林省的新編京劇《齊參戰抗疫情共渡難關》,福建省的高甲戲《戰士終將凱旋》,四川省夾江年畫研究所的木版年畫系列作品《預防新冠肺炎宣傳畫》,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剪紙作品《全民抗疫,四季平安》等作品,融合藝術創意,結合疫情防控知識,借助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及時、準確開展了傳承展示活動。
傳統中醫藥文化及其相關項目體現治病救人的宗旨,蘊涵著豐富的中國智慧、中國實踐,是中國人民長期以來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的濃縮,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
在百姓日常預防方面,除了推薦預防方療之外,專家還建議室內熏藥、艾灸、食療、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中醫方法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鑒于中醫藥的防治作用,結合國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傳統中醫藥相關企業應結合自身優勢,啟動“快進”模式,積極研發用于治療和防疫工作中的相關中成藥品。
同時,還應運用更加科學的理念,適當加強非遺保護與培訓工作的力度;深入分析非遺保護工作的方式方法,加速相關理論研究的步伐;因地制宜地加強非遺培訓和傳承人才梯隊建設,借助遠程教育等方式,開展非遺專家學者、傳承人授課、非遺項目的傳承傳播與教育展示等工作。
(作者單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